......
【其次,是氣候變化。】
【塔克拉瑪乾沙漠邊緣,分布著全國三分之二的風沙口。】
【這裡是北方風沙活動的“重災區”,風沙活動極為頻繁,沙塵災害也最為嚴重,年平均風速高達每秒8.6米。】
【沙丘一夜之間移動幾十米,根本不成問題。】
【這影響的不僅僅有京津冀,甚至還有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等。】
【根據中科院院士發表的論文資料顯示,在2023年北方所遭遇的沙塵天氣中,塔克拉瑪乾沙漠平均貢獻了約26%的沙塵量。】
【如果沙漠變綠洲,可以從根本上治理沙塵暴。】
......
永樂年間。
朱棣眸中掠過一抹驚詫之色。
原來沙塵暴形成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沙漠的活動?!
華夏曆史上,出現過多次沙塵天氣。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史書中這一時期沙塵暴的記載尤為頻繁。
朱棣突然想到了宋朝關於沙塵暴的記錄。
“京師大風,黃塵蔽天。”
確實,沙塵天氣,常伴有大風。
且沙土遊走,所過之處,萬畝良田轉瞬成沙丘。
自古以來,沙塵暴便被視為不祥之兆。
漢成帝時期,外戚專權,恰逢沙塵暴肆虐,朝臣借機批評時政,將沙塵暴視為上天對外戚當權的警告。
漢安帝、漢順帝時期,沙塵暴亦被解讀為君主失德或是政策失誤。
漢代術士還曾以五行學說解釋沙塵暴,認為其乃“土”元素變異所致。
“天雨土,百姓勞苦而無功”。
將沙塵暴歸咎於,帝王的勞民傷財之舉。
帝王們不得不更加謹慎行事,唯恐觸怒天威。
自天幕現世後,許多自然現象和天災都有了科學的解釋,並不是簡簡單單被視為是不祥。
朱棣捋了捋胡子,思維開始發散。
他遷都至北京,正是受風沙影響較大的地區。
雖然如今永樂一朝並未出現沙土天氣,但明朝也遲早會麵臨沙塵暴。
所以,得治沙。
不過,新的問題也來了。
疆省,目前還不是明朝的領土。
所以,首先要做的便是,打下疆省。
想到這裡,朱棣的眼中突然閃過一抹精光。
那他豈不是又有親征的機會了?!
以征伐之名,將疆省納入明朝版圖,再行治沙。
一舉兩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