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三年連燒三把火,到1467年基本盤穩住,明氏集團終於不再燒錢度日。】
......
永樂年間。
朱棣連連點頭。
大明中期,張居正也搞過考成法。
官員考核,確實有必要。
大明官員體係,需要精簡。
大明需要的是高效協作的官員,而不是黨爭傾軋、貪腐叢生的官員。
......
【但朱見深還來不及高興,天災就來了。】
【受小冰河時期極端天氣影響,北方地區遭遇連續乾旱、蝗災,南方地區洪水泛濫成災,農田大麵積絕收。】
【勳陽聚集了近百萬破產員工,像一顆隨時引爆的定時炸彈。】
【大明,即將失控。】
......
大明前期的幾位皇帝不由得揪心起來。
人禍還能解決,最多代價有點大。
麵對天災,他們隻能積極賑災。
除此以外,毫無辦法。
......
【朱見深立即頒布救市方案,派出公關團隊。】
【讓安全總監白圭暴力清場,帶25萬明軍下場,殺了四萬鬨事員工才穩定局麵。】
【《明史》中記載,“血流成河,然亂遂平”。】
【接著華中區分管原傑出馬,開倉放糧,讓百萬流民重新入職。】
【一人一個身份證,分田地,免賦稅。】
【同時允許以工代賑,修堤壩和水利,讓流動員工自己打工掙飯吃。】
【這一套操作下來,勳陽直到明末,市場都相當穩定。】
【危機一解除,總部立即派人重建員工數據庫,所有員工土地均需登記在冊。】
【幾口人幾頭牛,誰交稅誰破產,都得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災後重建和企業擴張兩手抓,耕地新增10萬頃,稅收增長30%。】
【大明集團觸底反彈,從破產邊緣重回商業巔峰。】
【1467年,大明正式邁入成化中興的鼎盛時期。】
......
李世民在視頻的解說中,敏銳捕捉到了“以工代賑”這個詞。
他從天幕的隻言片語中揣摩著這個詞的意思。
這是大災之後,朝廷組織興修堤壩和水利,讓流民乾活換糧。
李世民的眼睛逐漸亮起。
以工代賑好啊!
這比直接發放糧食好太多!
堤壩和水利也修了,流民還能分到糧。
而流民有了活乾,有糧食吃飽肚子,就不會鬨事,更不會到處逃荒。
待工事完成,流民也分得田地,就變成了穩定人口。
這對受災地區的災後重建和經濟恢複,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以工代賑,此法妙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