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王國!
當然,之所以沒人選擇生物計算機,也可能因為這個方向不靠譜。
dave早在10多年前就發布了第一台量子計算原型機。
ib也在這個領域布局了十幾年。
而源自劍橋大學的otalysys公司,成立於三年前,專注於光子計算,目前已經獲得美國國防部高等計劃研究局(dara)的支持。
隻有生物計算,還是荒蕪一片,零星的理論或突破,不成氣候。
如果數字集團想在這上麵發力,麵對的困難要大上很多。
首先一個難題就是人才。
時至今日,數字集團稱得上頂尖的高科技企業,對於世界級的專家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然而,全世界對於光子計算的研究,都有點摸不住頭腦。
計算機與生物學的結合,橫跨兩個領域,想要找一個靠譜的團隊,難度很大。
甚至可以說,沒有現成的專家,隻能邊研究邊學習。
趙子明也沒有任何信心能找到一個合格的項目負責人。
不過,這種涉及到未來幾十、上百年的爭奪,誰也無法在現在確定勝利歸屬。
而且,下一代計算機未必真的會取代全部現有計算機係統,很有可能是兩者同時共存,並且與雲計算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
例如,對於量子計算機來說,各大公司正在投入研究,想爭奪技術製高點,但整個行業還處於研究的早期,很多具體難題尚未解決。
同樣,光子計算機短期內隻是現有計算機的補充和現有架構的升級,不可能成為傳統計算機的顛覆者。
加上經典計算機技術本身也會持續更新迭代,量子計算、光子計算即使研製成功,可能也隻是在某些領域替代超級計算機。
現在可以重視,卻不必恐慌。
眼下對於趙子明來說,在硬件領域的主攻方向,既不是組裝魔鏡產品,也不是被媒體炒的大熱的量子、光子計算。
而是經典計算機的核心,芯片產業。
魔鏡係列的熱銷,並不能說明他在這上麵的努力是成功的。
同樣,打包出售魔力公司,也不是說要全麵放棄硬件領域。
和阿裡的談判陷入了僵局,也迫使趙子明尋找新的可能性。
對於500億美金的估值,阿裡方認為太高了,魔力飛躍雖然取得了千億銷售額,估值在合理範圍內,但自身並沒有多少核心技術在手。
現有的魔鏡係列作為新一代的計算平台,還略有不足。
另一方麵,硬件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太快,魔鏡千萬銷量的優勢很難保持兩年以上。
到了那時,一旦新品失手,整個公司必將遭受重大危機。
基於多方麵的原因,阿裡方給出的最終價格是400億美金,同時要求數字集團一年的技術服務,協助他們完成新一代產品研發,以鞏固現有銷量壁壘。
相比較穀歌給出的條件,阿裡就顯得太過苛刻,趙子明想了一下,已經指示談判組暫停接觸。
阿裡也很有默契的沒有多糾纏,對於他們來說,拖的越久越有利。
唯一的競爭對手穀歌,還在跑關係,現在連入局的資格都談不上。
其他公司要麼沒實力,要麼不感興趣,企鵝集團就是代表,對vr硬件不怎麼關注,一直在軟件領域布局。
阿裡方是吃準自己這邊,有點待價而沽的味道,當然也談不上卑鄙,商業的事情,本來就是各儘所能、爾虞我詐。
像迪士尼收購皮克斯那樣溫情脈脈的,在整個人類商業史上都很少見。
在天價收購達成的最後一個小時,喬布斯告訴迪士尼的ceo伊格,他患有癌症,已經活不了幾年了,伊格沒有趁火打劫,仍舊按照原計劃進行。
這隻是特例而不是常態。
對於魔力公司能否出手,趙子明本身不是特彆在意。
他隻是暫時找不到合適的ceo,不想把事情浪費在瑣事之中,恰逢穀歌提出收購,考慮了這種可能性,順便考察了一下,魔力公司在對手眼中的價值。
所以說,不要說魔力降價了,即使不降價,如果其他條件不合適,人員安置、文化融合上達不成協議,他也不會考慮出售。
畢竟一家公司,如同親手撫養長大的孩子,如果不能確定未來的輝煌,那他是不會拱手相讓的。
既然阿裡想耍一些手段,或者事實情況確實如此,他也不會為對方考慮太多,
隻有暫時擱淺,等待明確的時機。
畢竟涉及到如此巨大的金額,沒有幾個月乃至半年以上,不會有什麼結果。
他不是紮克伯格,幾天時間就能談成一百多億美金的並購案,在趙子明的性格中,謹慎與冒險並存。
魔力公司帶給趙子明最大的收獲不是千億的銷售額、近五百億美金的財富,也不是千萬的魔鏡銷量、顛覆電影行業的新生態,而是對行業的整體把握和深刻洞察。
真正接觸到硬件領域,趙子明才發現,之間的認識太過淺薄。
芯片作為現代科技的核心,但凡要處理信息,基本都有芯片,包括通信芯片、服務器芯片、手機芯片、電腦芯片等等,是完全靠燒時間、燒金錢才能有所收獲的。
說起來,可能有點慚愧。
當前,國內芯片的總體水平差不多處在剛剛實現零突破的階段。
芯片的六大核心矽原料、芯片設計、架構、晶圓加工、封測,以及相關的半導體設備,國內都還處於任重而道遠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