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他之前的成就,讓人忘了他也不過是普通人。
成年人不會犯的錯誤,對於趙子明來說,也許是必經之路。
世界上哪有什麼生而知之的天才。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在無數的痛苦中掙紮出來,像趙子明這樣順風順水,一飛衝天的年少成名者,幾乎沒有善終的。
也許ar並購戰,就是他人生中滑鐵盧,是他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可以說,此次並購戰在普通人眼中,隻是一次金融新聞,和之前公司並購沒有什麼區彆。
然而,在專業人士麵前,由趙子明發起的ar並購戰,稱得上驚天豪賭。
有人佩服他螳臂當車的勇氣,也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的狂妄。
每一個人都清楚,此舉趙子明已經壓下了自身的所有榮譽,一旦失敗,後果不堪想象。
追漲殺跌,不僅是股市的慣例,也是商業中的應用。
此戰之前,趙子明一路走來,順風順水,逐步踏向神壇,成為萬千創業者的偶像。
中間雖然偶有小挫,卻無礙大局。
用知名大v、民權鬥士、著名公知劉國朝的話來說
“曆來成功之易莫如趙子明”。
享受了多少的讚譽,就承擔了多大的非議。
不說趙子明一路走來,踏著無數的屍骨,數不清的競爭對手,即使是在沒有厲害關係的路人眼中,對他不滿的也大有人在。
畢竟,嫉妒可是人類天生的七宗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幸災樂禍。
有多少嫉妒趙子明成功的人,就有多少想看他倒黴的人。
趙子明如日中天時,所有的陰謀詭計都消失無蹤,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潛伏爪牙。
然而,一旦這次收購戰失敗,積攢已久的問題就可能洶湧而至。
嘲諷譏笑還是常常事,人心的改變甚至會帶來崩盤。
有時,成功十次也抵不住一次的失敗。
到了那時,數字集團會不會失控?輝煌、金龍會不會有連鎖反應。
人們需要的是一個英明的企業家,能帶領公司一步步走向輝煌,而不是一個冒險衝動、盲目自大的領導人,葬送大好形勢。
趙子明即使握有公司絕對控股權,麵對政府無聲的壓力,股東暗含的不滿,下屬的懷疑,他會不會亂中出錯,甚至做出更離譜的決定?
幾乎是每個人都能想到的。
一個失去人心的領導者,即使掌握再多的書麵股份,也沒有任何意義。
真到了那一步,如果不想公司崩盤、事業潰塌,主動退出幾乎是必然的選擇。
至於退出後是否能東山再起,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這一切都源於趙子明此次選擇的方式“惡意收購”。
惡意收購與善意收購的區彆在於是否會提前聯係董事會和管理層。
惡意收購一般是不聯係管理層,甚至刻意要偷偷進行的。
正如趙子明所做的,之前以各種手段慢慢收集ar的股票,等到了5的比例之後,就在市場上公開發一個收購要約(tenderoffer)。
要約內容類似於我要以25塊錢每股的價格,收購公司40的股份,有效期為2個月等等。
惡意收購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大量收購公司股票,甚至全盤100收購,占據話語權。二是收購一定量的股票,獲取一定的話語權,然後影響董事會和其他股東,再慢慢把董事會和管理層換成自己的人,最終達到控製公司的目的。
既然是惡意收購,自然不得人心。
當然,除了不得人心之外,壞處還有很多。
比如說成本往往比善意的收購要更貴。
因為善意收購一般已經是董事會和管理層批準的了,他們會充當一個“勸說者”的角色,告訴大大小小的股東,為什麼應該同意這個收購,股東也更容易被說服。
惡意收購要約,沒有管理層的支持,往往就得用錢砸小股東了,這時候收購的成本也會抬高不少。
而相應的,風險增大。
一旦收購失敗,對衝基金之前做空的巨額訂單,可以把趙子明前期投入的成本吃乾抹淨。
ar估值250億,最終牽動的資金可能要400億左右,趙子明自然沒有如此多的現金流,所有資金都是來自抵押貸款、過橋資金。
一旦虧空,必定會形成雪崩效應,席卷名下所有公司。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趙子明會如此愚蠢,選擇惡意收購。
即使是數字集團的管理層,也有很多人對此不解。
選擇非惡意收購,提前和ar公司領導層協商,即使不成功,也不至於損失太大,傷筋動骨。
甚至有人認為,惡意收購與趙子明一直以來的光輝形象不符合,很容易給外國友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不管是從謀略上還是從道德上講,此次惡意並購絕對是一大敗筆。
當然,雖然惡意收購不得人心,卻也並不代表正確或錯誤,沒有什麼應該和不應該。
收購和反收購都是手段。
在商業的世界裡,工具既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惡意的,它是無意的。
它並沒有某種善或者惡的偏好或者取向,而隻是按照自己本來的規律運行。
換句話說,趙子明選擇惡意收購,在道德層麵上沒有值得攻擊的借口。
至於是否明智,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所有人關注的焦點還是,能不能行?
一腳在天堂,一腳在地獄。
趙子明從來沒有如此深刻體驗到,成王敗寇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