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集團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發展迅速,膨脹太快,在她看來,存在不少問題,不過都被業績掩蓋了。
雖然很多問題,隨著公司騰飛,自己就會消失,但也有一些問題會慢慢發酵,最終成為公司的致命傷。
不管是從電影、故事、小說,還是身邊的例子來看,細心去體會裡麵的細節,就會發現,很多最後導致崩盤的結果,都是由於逐漸對於最開始的小變動,應對不當,最後一步步走向了失控的局麵。
在斯圖雅看來,數字集團就有不少這樣的問題,派係就是其中之一。
每個公司都有派係,甚至隻要是人的組織,都會有利益爭鬥。
人,天然就是群體性動物,報團取暖是本性。
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成功的經理人會花費一半以上的時間從事與人際網絡有關的事情,這說明人對於組織目標的實現,乃至領導者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而且,在領導者的這些人際活動中,處理內部人際關係,包括派係關係的營造,占了很大的比重。
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中國人的派係文化更是延綿千年,斯圖雅自然不會試圖去搞懂它,有大致認識、了解即可。
她的導師,dighterks,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原亞洲中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史帶學者之一。
中國問題專家,權威中權威。
曾經告訴她,在中國,想乾成一件事,有兩種方式一是圍繞著事情大做文章,認真努力,這會取得成功;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不去管事,專門做人的工作,同樣也可以取得成功。
第一種自然很容易理解,不管是比爾蓋茨,還是喬布斯,都是做事的高手,隻要認真做事,終究會成功。
第二種方式,斯圖雅研究過一些中國企業及趙子明的發家史後,深有領會。
可以說,趙子明專業能力一般,但是乾成了這麼多大事,靠的就是做人的功夫,作為一個創業者、一把手,什麼事隻要他過問了,基本上一定會有好結果,這是一種個人魅力。
然而,正是這種極度依賴核心的情況,反而促使了數字集團派係力量隱秘增長。
趙子明掌控一切,處處威風凜凜,說一不二,甚至言出法隨,這就給其他管理者一種委屈感和不安全感。
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無關輕重,隨時都有可能被踢掉,自己的回報和地位極度不平等。
那麼,他就要通過派係等手段培養自己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這是人性,是高層力量的鬥爭與製衡,是權力的再平衡。
每個公司都存在這種情況,因為,再大度、再平易近人的老板,也是老板,不是員工。
斯圖雅之所以認為派係鬥爭是數字集團的隱患,就在於發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派係的隱權力開始侵蝕公司的正權力。
當然,在趙子明的鎮壓下,暫時不會出現大問題。
然而,這種事情,幾乎不可能杜絕,能做的也不過是把它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內,稍不留意,就會像蛛網般擴散。
想必這次建立關鍵業績考核機製,也是一次努力,既然她這個外人都能看出端倪,趙子明沒有理由察覺不到。
至於效果如何,還要看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