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這是一家名副其實的,龐大的賺錢機器,一隻史前巨獸。
它在中國互聯網行業乃至商業、經濟、社會、政治方麵的地位,已經不容置疑。
然而,這還並不是最可怕的。
如果我們把企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創業期,2)成熟期,3)轉型期。
那麼,數字集團剛剛進入成熟期。
它將會有一段高速發展期,未來究竟會成長為什麼樣,隻能想象。
與創業期不同,能走到成熟期的企業,都值得祝賀,他們被未來選擇,注定是舞台的主角。
然而,也正是在此時,問題開始出現。
在創業期,團隊最大的競爭力,就是一腔熱血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在這個階段,努力非常重要,運氣也很重要。
趙子明的創業史,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他的戰略(樸素的方向)吻合了大時代的方向,加上團隊優秀,走到了成熟期。
公司從幾十人,漲到了幾千人的規模。
一個人已經管不過來了,需要引入體係化的管理。
趙子明已經不止一次聽到或看到,一些老同誌的抱怨今天的公司已遠不如創業時那麼有活力了,公司正在變成自己曾經痛恨的樣子組織越來越大,流程越來越多,考核越來越複雜。
不少人很想“回歸創業”。
雖然在趙子明看來這隻是一種懷念,就像很多人成年後,總是懷念孩提時代的純真,希望永遠不要長大,但這是不可能的。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那個階段的活法;每個企業階段,都有這個階段的管法。
隻有適合當下的,才是最好的。
成熟期是一個榮耀與風險並存的時期,在這裡,你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管理者,媒體把你捧上天了,你什麼毫無道理的做法,都能被當成最佳實踐。甚至可以說是神。
然而,也正是在這裡,體係開始固定,思想開始僵化,戰略流程化,問題一直積累,最終進入轉型期,成則繼續發展,敗則關門大吉。
趙子明察覺到公司開始自我膨脹,事情越來越多,人手越來越缺。
幾乎所有的部門都在缺人,而每個部門都有充足的招人理由,十個理由不夠,那一百個呢?
事情也多的數不過來,員工越來越忙,加班趨勢明顯。
然而,可怕的是,公司的業績同步增長,掩蓋了本質問題。
粗看公司財務報表,就會得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公司一切向好,然而仔細分析公司的營收性質,就會發現大問題。
如果不是趙子明的商業天賦,恐怕還會為公司的發展,而沾沾自喜,心想老子的能力的天下第一。
數字集團80的營收實際上是由20的關鍵行為完成的,這些行為常常發生在“關鍵結果領域”,也就是說,在它的價值創造過程中,存在著特彆明顯的“二八定律”。
用簡單的說法用一億的本金掙一千萬和一百萬掙一千萬,完全是兩個概念。
這個發現讓他大吃一驚,隨後對自己的幾家公司進行了同步拆解,經過詳細分析論證,結果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