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長策即將到京城來講學一事,對趙曜沒有什麼吸引力。一:他並不想拉攏孟長策。二:他又不是文人學子,對學問沒有那麼熱衷,也不想做什麼大家。三:孟長策是太子殿下和代王殿下極力想要拉攏的人,趙曜隻會對他避而遠之。
趙曜也沒有打算去聽孟長策講學。他讀書不太聰明,沒必要去聽孟老先生講學,聽了也不一定能聽得懂。
雖然孟長策德高望重,深受天下文人學子的推崇和敬重,但是趙曜心裡對孟老先生並沒有那麼……崇敬。不過,孟老先生的品性還是讓人非常敬重的,他不沽名釣譽,也不欺名盜世。他是真正做學問的,在上的造詣非常高,推動了大周的的發展。
賀蓮芳一向討厭儒家那些文人學子,覺得他們浮名虛利又迂腐刻板。但是,對孟長策,賀蓮芳也是非常尊敬的。
孟長策是當世的第一大儒,毫不誇張地說他在天下讀書人心目中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可以說他在現在的文人學子中是聖人。他對天下讀書人的影響比皇帝還要大。
天下文人學子可以不知道皇帝是誰,但是他們絕不可能不知道孟長策是誰。
一個當世的大儒的影響力甚至比皇帝還要大。如果孟長策對朝廷不滿,那麼朝廷的名聲會變得非常差,處境自然也會變得非常艱難,甚至有時候會毀了朝廷。
皇帝想要好的名聲,哪怕心裡不服當世大儒,但是表麵上也要對大儒恭恭敬敬。好在真正的大儒對俗事不感興趣,也不會插手朝廷的事情,所以皇帝並沒有對他們做什麼。
如果一個大儒,對朝廷的事情指手畫腳,還大罵皇帝,那麼他的下場會病死,又或者出意外而死,絕不可能好好的活著。
當初,大周剛建立的時候,先帝幾次前去請孟長策出山,重新修訂禮樂規矩,人倫綱常,但是被孟長策拒絕了。
在前朝時,孟長策曾出過山,然後對世道非常失望。自此以後隱居山林,一心鑽研學問,再也不過任何世間事。
這次,孟長策竟然要出山講學,真是太讓人吃驚意外了。看來,他這段時日被太子和代王的人煩的不輕。
孟長策即將來京城講學一事,對天下文人學子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以說是他們心中的盛事。
賀蓮芳原本以為趙曜會想要去聽孟長策講學,沒想到他並不想去。
“你為何不想去?”
“有什麼好去的。”趙曜懶得去湊這個熱鬨,“我又不做學問,又不用當官,不需要去聽學。再說,像孟老先生這樣的大儒講學,一定會將一些深奧的東西,我一個小孩子肯定聽不懂。”
“不會,像孟長策這樣的大儒講學都講的通俗易懂,不管是誰去聽,都會聽得懂,並且受益匪淺。”賀蓮芳勸說趙曜道,“你去聽一聽,對你沒壞處。”
“我怕我會聽的睡著。”趙曜對自己還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
賀蓮芳淺笑道:“孟長策是真的有學識,他講的東西都是他這一生鑽研出來的,不像那些草包忽悠人,你最好還是去聽一聽。”
見賀蓮芳這麼推崇孟長策,趙曜心裡有些意外。
“二叔,你去聽嗎,不然我們一起去?”
趙曜沒有發現,他說這句話時,賀蓮芳的眼底劃過一抹黯然。
“我腿腳不便就不去了。”賀蓮芳的神色看起來沒有任何異樣,他語氣平靜地繼續說道,“我不需要聽講。”
趙曜看了看賀蓮芳,張了張嘴想要說什麼,但是想了想還是沒有說。
賀蓮芳沒有再說這事,轉移話題教趙曜兵法。
趙曜沒有留在賀蓮芳這裡用晚膳。在用晚膳前離開,前去以前的太尉府。現在,應該稱作鄭府比較合適。
鄭誠和鄭謙早就恭候多時了。
至於鄭讓,他在兩年前就去了梁州,如今是楚王殿下身邊的大司農,深受楚王重用。
鄭讓去梁州,並不是他自己主動要去的,也不是他支持楚王。在進京城做官後,鄭讓跟何相他們一樣隻效忠皇帝,不效忠任何皇子。
兩年前,皇帝忽然下旨讓鄭讓去梁州輔佐楚王。
對於皇帝的這道旨意,鄭讓自然不能違逆,隻能老老實實地去梁州。他在去梁州之前,皇帝曾召見過他,並再三叮囑他好好輔佐楚王。
鄭讓一時半會捉摸不透皇帝的心思。他在臨走前,還特意去請教何相跟劉太師,詢問皇帝是不是讓他做楚王殿下的人。
何相跟劉太師對他說,皇帝讓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既然皇帝讓他輔佐楚王殿下,那他就儘心儘力並忠心耿耿地扶持楚王殿下。
鄭讓聽明白後,心裡一開始是有些不樂意的,因為他不願意參與皇子之間的爭奪中來,他隻想實現他的抱負。不過,等他去了梁州後,他就改變了看法,因為他發現楚王殿下是一個明君,跟隨輔佐楚王殿下並沒有什麼不好。再說,能遇到楚王殿下這樣的主君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兩年前,因為鄭讓前去梁州任職一事,在朝中可是掀起了不小的風波。
鄭讓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身後的鄭太尉。當然,這是大臣們的看法。皇帝竟然讓鄭讓前去梁州扶持楚王殿下,等同於讓鄭太尉輔佐楚王殿下。
鄭太尉太有分量了,這讓大臣們不得不懷疑皇帝最中意的皇子是不是楚王殿下?
因為這件事情,朝中又有不少大臣支持楚王。
這幾年,前往梁州的文人學子非常多,同時前往梁州的官員也不少。
雖然楚王不在京城,但是朝中大臣對卻對他非常關注。在早朝上,時不時有大臣誇讚楚王,當然也有大臣時常參奏楚王。
楚王明明不在京城,也明明不在朝中,但是他的存在感極強,並且徹底讓朝中的局勢變成三足鼎立。當然,現在楚王的勢力還不夠鼎。
支持擁護楚王的人,暫時沒法跟太子和代王相比。
太子和代王都知道楚王是皇帝用來製衡他們的棋子,他們並不是十分在意,但是又不得不防楚王。
這兩三年,太子和代王不知道派了多少人前去梁州。還有,他們的人不知道給楚王上了多少次眼藥。
楚王雖然沒興趣參與太子和代王之間的事情,但是並不代表他是個軟柿子,任由他們拿捏。對於太子他們派去梁州的人,楚王都是毫不客氣驅逐。不過,也留了一些人。
對於太子和代王在朝中搞他的事情,楚王懶得理睬,他一門心思地想管好梁州,讓梁州百姓都能吃吃得飽飯,穿得暖和,還能讓讀書人能讀上書。
鄭讓的才能雖不如他的父親,但是跟其他人相比卻也是非常優秀的。他去了梁州後,楚王讓他大展拳腳,他終於發揮出他的才能。因此,鄭讓非常感謝皇帝派他去梁州。
他去了梁州,曾寫信給鄭誠,邀請他二弟前往梁州,因為梁州需要墨家人才,不過被鄭誠拒絕了。
鄭誠早就認趙曜為主公。他一開始並沒有認趙曜為主公,畢竟他來京城的目的就是學習各種機關術和製造術。但是,自當他見了趙曜造出曲轅犁,就徹底被趙曜的才華折服,然後厚著臉皮認趙曜為主公。
鄭謙對於鄭誠認趙曜為主公一事很高興,覺得他二哥跟他一樣有眼光。他以前一直嫌棄他二哥笨,但是自從他二哥認了趙曜為主公後,他覺得他二哥變聰明了不少。
鄭讓見兩個弟弟都認了趙曜為主公,心裡並沒有什麼不滿,也不為他們感到可惜,相反他為他們感到高興,並且鼓勵他們好好跟隨趙曜。他之所以不反對兩個弟弟認趙曜為主公,一是他這個做大哥沒有資格乾涉或者插手兩個弟弟的選擇。二是十殿下跟楚王殿下是好兄弟,楚王殿下很在意重視十殿下這個弟弟。
話說回來,趙曜今晚來鄭府是找鄭謙談話的。
鄭謙已經在太學讀了幾年書。他之前向趙曜表示,在太學,他已經學不到任何東西了。他想先去嶺南。
這幾年,鄭謙在做了不少事情。他在京城的文人學子圈裡非常有名。
他沒有去挑戰其他書院的學子,但是被其他書院的學子挑戰了。然後,沒有任何意外的他贏了所有人。
直到現在,京城所有書院的學子還經常向鄭謙挑戰。他們和鄭謙比試很多東西,除了讀書,還有君子六藝,又或者其他的東西。不管比什麼,他們都輸給了鄭謙。
鄭謙在京城非常有才名,同時他的怪脾氣也非常出名。
他身為鄭太尉的小兒子,又如此有才華,太子和代王,還有三皇子他們自然想籠絡他,可惜都被他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