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X點了點頭,鄭重道,“所謂“雙縫乾涉實驗”,其實就是一種量子效應,如果用“彈珠”與“水波”打個比方的話,使用一種彈珠發射器,在發射器前方擺放一座有兩道縫隙的障礙物,然後使用彈珠發射器隨機發射,那麼大部分彈珠會被彈開,隻有少數彈珠會通過那兩道縫隙,並且在縫隙後的牆壁上形成兩道由彈珠構成的豎線圖案。”
“而如果使用水波做類似的實驗的話,當水波通過兩道縫隙後,會得到兩道密度從中心向周圍遞減的水波,而後兩道水波還會繼續乾涉,最後投射到牆壁上時,將會形成一列列明暗相間的條紋乾涉圖案。”
小X如數家珍道,“所以,就有人用以上方法,做了微觀粒子實驗,他們將彈珠和水波換成了細小的電子,本以為電子也應該和彈珠一樣,形成兩道豎線圖案,結果出現的,卻是和水波一樣的條紋乾涉圖案。”
“剛開始,實驗者以為是大量的電子互相碰撞,才會得到條紋乾涉圖案,於是他們換了一種方式,一粒粒的發射電子,可意想不到的是,得到的結果依然是條紋乾涉圖案。”
“於是實驗者就試著用儀器去檢測這些電子到底是怎麼通過雙縫的,可是當用儀器檢測之後,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些電子又像是彈珠實驗那樣,在屏幕上打出了豎線圖案。”
“實驗者排除了無數的錯誤可能性,最終得到的結果是——如果你不去深究光子是從哪個縫穿過,那麼就能看到雙縫乾涉現象,可是如果你想知道光子是從哪個縫裡穿過的,那麼你就看不到雙縫乾涉。”
“也就是說,僅僅是因為觀察者的觀察,電子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這一條規則最終被解釋為“波粒二象性”,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無數的可能性組成,電子會和自己的其它可能性發生碰撞,並在屏幕上顯示乾涉圖案,但是當你主動檢測這種碰撞時,電子就不再與所有可能性有關聯,而是符合常理的出現雙線。”
“沒錯,你理解的很好。”
陳晨點了點頭,“這就是波函數塌縮,當你沒有觀察時,結果有無數的可能,而當你轉過頭時,結果卻又是確定的,也就是說觀察會改變結果,但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不過,真的是如此嗎?“
陳晨眯起了眼睛,腦海中不斷模擬出一幕幕量子力學的公式圖案,“如果我們將一個電子發射通過雙縫之後,再隨機決定是否用儀器去觀測,理論上來說,電子應該是有一定幾率呈現波動性的,也就是說,在電子已經通過雙縫後,是否觀測決定了電子之前以什麼方式通過雙縫的。”
“打個比方——假如1億光年外有顆恒星,1億年前向地球發射了一個光子,它和地球中間隔了一個星係,由於引力透鏡效應,這顆行星發出的光得繞過星係彎曲才能抵達地球,類似於雙縫。”
“然而光子在經過星係時候,我們不做觀測,光子肯定同時經過兩條道路,但是1億年後,光子即將抵達地球時,我們在星係的兩端架上望遠鏡,觀察那個即將到來的光子,看看它到底是走了哪條路徑到達地球的,於是根據乾涉效應,光子被迫做出抉擇,從同時經過兩條道路塌縮為隻穿過其中一條道路。”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改變了1億年前的曆史?”
“許多人一直認為時間是一個維度,比如說四維就是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可其實這就是在放屁,因為剛才的設想直接推翻了的因果律,因此現代科學才有越來越多的人證明了時間並不存在,當我們觀測到一種存在的結果時,就是導致其他可能性的坍縮。”(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