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吩咐下去,令這三地皇莊的管事仔細看顧這些存活下來的小麥。等初夏的時候,誰那裡收獲的小麥多,到時候朕有重賞。”
“奴才遵旨!”
對於京城這邊小麥存活下來的竟然比旁的地方多,張淩陽並不覺得奇怪,畢竟京城這邊的氣候和溫度都要比西北和遼東要好上很多。
不過根據前世的經驗來看,京城這邊的小麥很有可能最後會顆粒無收,反而是遼東和西北那邊存活下來的小麥,最後倒是能收獲一些。
事實也確實如張淩陽所預料的一般。
京城這邊的小麥存活下來的雖然不少,可到了初夏快要收獲的時候,皇莊的管事才發現,這些小麥竟然大多是空殼。
遼東那邊,存活下來的半畝小麥,最後收獲了兩鬥,而西北那邊收獲的最多,最後竟然收獲了五鬥小麥。
下令將這些小麥留下來作為種子,入冬之前繼續種植之後,張淩陽就不再操心這些事情。
其實,比冬小麥培養更能夠快速的解決大周糧食問題的,是雜交水稻。
前世張淩陽知道袁教授是在海南島的某一個地區,發現了雜交水稻的品種,最後將雜交水稻培養成功。
可對於水稻,張淩陽這個北方人實在了解的不多,所以也就無從談起了。
不過張淩陽還是將雜交水稻的事情放到了心底,希望大周皇家農學院壯大之後,派出一批人前去研究雜交水稻的問題去。
來自後世的張淩陽比誰都明白,對於此刻的大周來說,根本不是工業,也不是商業,而是農業。
糧食是一切的根本,這一點,張淩陽的認知最為清晰。
彆看張淩陽又是搞工業,又是搞商業的,可要說最為關注的,還是農業問題。
大周近五萬萬人口,糧食問題解決不了,其他都是妄談。
放眼整個大周,除卻皇家和勳貴之外,你要問最為富有的是哪些人?
根本就不用想,很多人隨口就能回答是鹽商和糧商。
當然,沿海地區進行海貿商人的絲綢商人也很富有,可數量上,卻完全無法與糧商和鹽商相提並論。
當然,商業和工業也可促進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繁榮同樣也能促進商業和工業的發展,這是相輔相成的事情,張淩陽並不會因噎廢食。
不過總的來說,對農作物品種的改良,隻是張淩陽為了以後大周的發展所做的一些準備。
現在,大周開始對遼東進行開發之後,已經能夠有效的緩解大周的糧食壓力了。
遼東的黑土地有多肥沃,沒有人比張淩陽這位穿越者更加清楚了。
要知道,遼東才的土地才開荒多長時間,就能解決整個遼東的糧食問題了。
如果那些開墾出來的土地再養個年,那糧食產量就更不用說,不僅能解決遼東本地的糧食問題,更能反哺北方幾省。
在張淩陽的計劃中,北方幾省至少要向遼東遷徙千萬人以上,才能有效的將遼東的黑土地利用起來,還能解決內地的土地和人口壓力。
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還得張淩陽慢慢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