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往來都極少說些溫情話語,多是平淡幾句安好勿念就了事。
看到忠義伯這等勳貴都坦坦蕩蕩的道出小家之幸,韋彥之才知道,心係家,語溫存,並不損大丈夫之形象。
朱虎壓根不會想到,自己不經意一句話,會讓一個一心仕途展抱負的年輕官員,有了些觀念上的改變。
往後餘生,都時常提醒自己要家國兩不誤。
從軍營出來,韋彥之本來想回衙門,結果念頭一起,拐去了牧場。
義坤州建立了三大牧場,由官府與當地駐軍共同管理。
牧場主要蓄養牛羊馬,也開墾山頭荒地搞種植。
三大牧場呈歪斜的品字形分割,在三大牧場附近還有一些小牧場。
這些小牧場是一些回流邊民轉移到這邊來落戶後所得。
義坤州很多土地都免賦稅三年,隻要人來,就有土地安排給你養殖種植。
免賦稅三年後,可以低價把名下的地轉為私有,然後每年繳納一定的稅即可。
這相當於三年時間在這片沃土獲取的收益都歸自己,有了一定積累就完全可以把地買下來,如此就有了立家之本。
雖然有一定風險,比如害怕韃子會重新把這裡奪回去。
但隻要大雍軍能守住,他們就能無本起家。
風險與機會並存,膽子大的或者走投無路的,會選擇在官府牧場附近生存。
自然而然形成了人們以官府牧場為主擴散而居的局麵。
韋彥之拐到甲牧場附近,這裡聚集生存的百姓比較多,有邊民,也有一些其他人群。
他停在一間簡陋的木排房前,把馬兒交給隨從後,就走到木排房外頭傾聽。
“恒公匡合,濟弱扶傾。綺回漢惠,說感武丁”
看來教到千字文了啊!
他沒有進去打擾,而是候等在學堂外頭,看著散落在周圍的簡陋房子沉思。
大雍人不習慣住大帳篷,無論多艱難,都要堆石頭架木頭的造一個穩當當的家出來。
這些房子在內州隻有窮困人家才會住,在這裡,卻成了難得的安穩之所。
五年時間,他一定會改變這裡。
好房子會有,熱鬨集市也會有,人也會越來越多。
韋彥之從未擔心過義坤州會守不住。
他相信天子扶搖直上的巨翼,一定能庇護到這裡。
所以剛到義坤州三個月,他就籌建起一間學堂,認字識數有助開化,讀書明智才能識禮。
開荒放牧之餘,有個地方教化新州百姓,是善事,也是幸事。
因為,在這裡為邊疆娃兒開蒙的是他昔日的同窗柳子淮。
還有柳子淮的爹,柳長臨。
柳家一家如今已經在義坤州落戶,成為這裡的夫子之家,頗得周圍人尊敬。
當然,這得是沒人知道他們過去才有這樣的境遇。
柳家離開江南後,一路北上,開始並無膽子到新州居住,而是在幽州停留了一陣子。
結果被人知道他們就是京都柳家後,直接被趕出了幽州。
後來他們才知道,原來,住在幽州最宏偉的那座鎮北候府的少主,就是明嘉公主的未婚夫。
他們到了衛家地盤,自然不被衛家人待見。
不轟走他們難道還留下來礙眼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