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運船在前,最後一艘船依舊拖拽一大一小兩艘船。
這運輸船大小形製類似,都是平底船,上下三層空間,前後近八丈,寬兩丈過一些。
自下而上是儲物底艙,中間是生活艙,也是劃槳搖櫓的地方;甲板尾部高出來一個小木屋,這個木屋叫做雀室,樓船艨艟戰艦布局結構也是類似,戰船甲板之上再起數層,尾部建設指揮用的雀室、木樓。
雀室頂上四邊裝了齊胸高的防護木板,可以保護幾個弓手。
二層生活艙兩側伸出船槳,共有十對船槳;十對船槳之後沒有側搖櫓,側搖櫓因為協同操作的原因隻能由一個人操作,船越大效率反而不高。
取消側搖櫓後,則是四人一起合力操縱的大型尾櫓。
這艘運船沒有尾舵,尾櫓可以代替尾舵微調航向,直接受雀室內的船頭指揮。
船中有桅杆、硬風帆。
這種運船犧牲了部分運力,增強了劃槳效率,是針對中原水係做出的改造。
江淮之間多風,不需要太多的槳位和隨船人力。
雀室木樓之上,黑熊雙手搭在護板觀望左右,頗有感慨。
這隻是長江流域的小型運船,站在雀室之上,視線水平高度比小漁船足足高了四五米!
兩岸滋生的蘆葦已不能遮擋視野,可以遠眺蘆葦叢的縱深。
高度,就是優勢!
大型運船、艨艟巨艦,以及能承載上千人的傳說級彆樓船旗艦……若能指揮一艘,縱橫江淮之間,想來也是很暢快的。
比起騎馬廝殺,似乎指揮戰艦橫衝直撞更安全、浪漫一些。
心神馳往,黑熊雙目泛著光彩,谘詢一側宣良:“江東如何造船的?”
“設有典船都尉,以流亡、罪囚、贅婿配屬,也不知具體如何造船,哪裡造船最多。隻是三吳之地數百年造船已無百年大木,木材多取自豫章、廬江及山越密林中。”
宣良思索著回答,又問:“渠帥若中意艨艟巨艦,可往荊州去。劉景升麾下江夏黃祖與孫氏有血仇,建安四年孫伯符大破黃祖取其大小舟船六千餘艘。仆出江東時就聽聞黃祖欲造艨艟巨艦,是那種驚世之作。”
兩漢時期已有載員千人的樓船大艦,黃祖要搞大動作,自然瞞不過江東。
“我暫時不想去荊州,在下邳補充水手後就走沿泗水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