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他們折斷,孫權才能獲得江東大姓的信賴。
也可能是造反了,孫賁越是這樣思索,他心中的愧疚情緒才能消退。
對於孫賁的回答,張昭沒有任何反應。
因為張昭也清楚這個道理,他與張支持孫策,從頭到尾就沒有把江東大姓當人看。
兩漢之際,江東實屬不毛之地,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名門大姓。
對關東來說,士林之中,江東所謂的大姓,在關東名士眼中就是有冠帶的吳越蠻子。
所以從孫策進取江東的時候,從孫策到張昭,眼裡幾乎就沒有江東大姓。
孫策遇刺後,張昭依舊是這麼個看法,他本就為人剛強,自覺地能靠北方士人組成的行政團隊壓製、治理江東。
就強推孫翊,可孫策另有顧慮,才選了心思深沉的孫權。
現在孫權的垮台敗亡,更證明了張昭之前的堅持。
孫翊再不好,起碼能獲得軍隊的全麵支持。
軍隊穩定,事情怎麼可能敗壞到眼前這一步?
尤其是孫權,以討伐曹賊的名義興兵北上,結果不戰而敗後又去逃奔曹操。
這種行為真的很傷孫堅、孫策遺留的威名,會損傷其他孫氏成員的威望。
張昭、孫賁相顧無言之際,蔣濟驅車抵達。
張昭察覺後也扶正冠帶,整理衣袍袖口,蔣濟這才上前拱手長拜:“子布先生,我家大王久幕先生之賢良方正,欲托負國家之重。”
孫賁驚詫去看蔣濟,蔣濟不是應該成為淮南國相麼?
張昭也是皺眉:“某敗軍之將,無識人之明,連累十餘萬軍民興不義之戰,何談賢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