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北郊,袁尚引衛士、河北文武子弟近千人演武、圍獵。
各處山口已經派兵封堵,就等降雪後一起行動。
他的主簿李孚從淮南回來沒幾天,在反複確認淮南王會遷都江東後,李孚就代表河北拒絕遵奉淮南朝廷。
不求劉馥還於舊都,最起碼也該將新都立在許都,最差也應該是壽春或沛縣、彭城。
如劉馥那樣大跨步後撤……擺明了根本沒把河北人的死活放在心上。
如此沒有結盟誠意,李孚果斷撤離。
李孚行程疲勞,返回河北後就沉心閱讀積攢的公文檔案。
不止是他在翻閱舊檔案,袁尚也抽時間研讀積存的檔案。
特彆是袁紹攻滅公孫瓚時期的各種公文、密信檔案。
當年公孫瓚何等的猖狂,還不是被壓著打了下去?
公孫瓚衰敗的轉折點有兩個,一個是殺劉虞,另一個是親近小人。
殺劉虞導致幽州反抗勢力群起,牽製了公孫瓚分布各方的戰爭潛力;正麵戰場失利後,分派各處的官吏也就遭到了攻殺、驅逐,瓦解了公孫瓚的統治根基。
至於親近小人,這個錯誤沒必要細究;畢竟快要圍殺公孫瓚時,袁紹也臨陣換將。
總之,公孫瓚當年敗亡的關鍵,就是殺了劉虞。
同時為了擊敗公孫瓚,袁紹用了一種十分極限的攻勢,拉攏一切能拉攏的人,儘可能策反每一能策反的人。
打到最後,公孫瓚雖然還有外圍據點、力量,但已經開始猜疑並沮喪,鬥誌消沉,沉湎女色靜靜等待滅亡。
袁尚沉心研讀,開始思索誰是劉虞;如果一個人不夠,幾個人湊在一起,應該能比得上劉虞的影響力。
還有就是鮮於輔,劉備能不能成為反攻‘公孫瓚’的鮮於輔。
總之現在有一點非常明確,幽州人是擁護劉備的,目前不具備與劉備硬抗的條件,尤其是在幽州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