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山,東側山穀。
甄宓捧著長二尺四寸長的大型精良木簡,每一道木簡就是一個女官的信息資料。
她仔細審視,每選中一人,就讓身邊女官謄抄姓名記錄下來。
榆中之戰對外宣傳的是前後俘斬二十萬,這個數據是真實的,但其中男女青壯不足五萬。
能勉強重編為軍隊的也就三萬多人,按著關中現在的標準,最終也就一萬多人能符合要求留在軍中。
大量的諸羌孩童聚集在榆中,男孩自然會打散交給軍中吏士撫養。
現在軍隊吏士普遍富裕,不管是當義子、女婿還是當奴仆來養,都是能養得起的。
能分給他們撫養的孩子,最少也在六七歲。
對羌人或者其他遊牧部族來說,這個年齡的孩童已經可以協助放牧、搜集野菜了。
從牙縫稍稍擠出來一些,就能養育這批六歲以上,十四歲以下的男孩。
俘虜的人口裡,幾乎沒有十三歲以上的少年、少女,都已跟著諸羌大部西遷去了。
而現在,六歲到十四歲之間的女童撫養壓力,則被分配了甄宓這裡。
不需要詳細講述,她也清楚這是多麼寶貴的一批人力。
關中百業恢複,各行各業都需要人力。
這批女童送到她手裡進行培養,最快明年就能從事紡織、服裝、皮革加工。
隨著年齡長大,這些掌握生產技術的女子自然不能輕易流落出去。
隨著她們成婚,甄宓這裡會間接掌握、控製或影響一批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