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繼承皇位了!
雪災帶來的影響,除去凍死人以外,還有交通不通、冬苗損失、房屋倒塌等,今年的雪災發展在江蘇、太湖等地的尤其嚴重,湖中結成的冰造成船隻不通,地方官府當即下令封湖,禁止船隻通行。
靠湖吃湖的百姓,則靠朝廷救濟糧撐過這段時間的艱辛。
胤礽跟在康熙身邊,接收到最多的就是各地雪情、災情的上奏。
康熙道“朕尤記得年初時,保成擔憂連日大雪造成災害,與仙獸一同將那防災減災書歸納成冊,刊印數發於地方,大雪不停,朕心亦憂,下令各地方官、各地方駐軍潛心學習。”
還順著保成的意思,下令令百姓也跟著學,要求地方官派小吏張貼布告,朗讀防災救災手冊。
“如此前前後後折騰了一通,結果雪停了,也還好雪停了。以年初時的儲糧情況,及防災減災的準備情況而言,損失必不會小到哪裡去。”
這防災減災,防患於未然,今日用不到,未來總會用到,折騰一番好歹將該布置的布置下去了,也不算是白白浪費的。
“朕繼位以來,所遇上大大小小的災情數不勝數,難道真是朕這皇帝當的失德,令老天都責罰嗎?”
帝王在禦前自嘲,而應召前來的官員不敢輕易搭話。
胤礽見氣氛有些凝固,無形的壓抑感覺,令處理政務的禦書房中都冷上了好幾度,開口道“汗阿瑪明知道地理知識與天文知識,怎麼又怪起老天爺和自己來了。”
這話也就隻有太子能說得出口,也唯有致力於推行防災救災指南的他,在這個時候開口最能寬慰到康熙。
康熙搖了搖頭“朕知道又有何用?”
天下人不知,百姓不知,日子過得不好,則生民怨,起亂子。
也虧得年初布置了一番,因朝廷雷聲巨大的推行,各地方官員誠惶誠恐照著做,在無災時安排好了充分的防災措施,無論是藥草、糧種、還是糧食儲備,都比前一年高出三成。聽了小吏通報防災指南的百姓家中加固房屋,但凡是在這一年中有好好按照手冊做預防工作的,遇災之時抗災能力都堅韌不少。
寒潮不可避免,現在朝廷所能做的,唯有下達各項政令將災難損失降低到最小。
江蘇巡撫丁思孔,待在巡撫位上四年沒能挪過位置,因幫助於成龍查案而得罪京城朝廷權貴,升遷之事遙遙無期。
年末雪災,江蘇是受災最嚴重的地方,也是這丁思孔,在年初官府推行下來防災救災指南時,嚴肅地將其當做頭等大事來做,一步一步,皆按照朝廷要求,甚至做得更多,他不僅派遣小吏們張貼布告,朗讀其內容,還出錢招當地讀書人抄錄起來,傳達給各鄉裡,要求百姓們將這些知識牢記在心。
以丁思孔在江蘇“青天大老爺”的良好名聲做擔保,百姓們如實照著做。
丁思孔與於成龍寫信中提到
這防災減災,是年初時朝廷下達命令推行下來的,令底層百姓們都學得、知曉的知識,有了這些知識,應對災難時心下就安定,知道該怎麼做了。民智的開化教育重要之處就在於此。所以我在地方上興建學堂,招底層百姓進行啟蒙教育,驅除蒙昧,這事做得正確。若我的治下能夠人人都識字,人人都懂一些知識,也許結果會更好。
百姓識字明事理,丁思孔的說法有些過於理想了,若真如此做,恐怕不為朝廷所接受。
沉浮官場一生的於成龍隱晦地勸說了丁思孔我朝自先祖以來,就奉行愚民之策,民智未開,方能好治理,這事兒你我皆要心中有數,嘴上不能說出來,但心要如同明鏡一樣知道上頭在忌諱什麼,這樣才能安穩地在官場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才有機會去施展自己的抱負。
丁思孔這官場新人,有幾分於成龍年輕時的影子,能力絕佳,還認死理。
這究竟是不知變通,還是因為年輕,沒有見識到黑暗一麵,心中對光明,對朝廷仍然抱著美好的期望與幻想呢?
丁思孔反駁了於成龍,聽懂了他隱晦的提醒,卻不讚同,並且還上奏了一份奏書,遞交給上級,請求送往京城。
奏書講的自是勸說朝廷開化民智一事。
丁思孔微臣以為,百姓懂字,明白事理,隻會令地方官治理時更加輕鬆,政令推行下去時可以解釋清楚、大家都弄得明白,如此百姓們就願意配合,政令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去完成。
在他的心目中,底層百姓是多麼的淳樸又美好,他們有勤勞的雙手,有樸實的內心,而他們的訴求,隻有吃飽穿暖,誰若是能讓他們吃飽穿暖,媳婦孩子熱炕頭,誰就是他們的青天大老爺。
開化民智不會令這些樸實的百姓改變自己的本性,他們也不會好端端地去造反,就如同這一回的防災救災指南,正是因為推行了下去,百姓與官府之間多一份理解,江蘇雖然受災最為嚴重,卻也是最團結、凝聚的地方。
丁思孔還在上奏中提到了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官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