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君殤!
師父從我殿中帶走了茗書,留下了那兩名黑衛。賜名之後,一切似乎與往常並沒有什麼兩樣,隻是我知道宮廷的明爭暗鬥、風起雲湧從來就不會少。自從皇長兄十歲生日之後,奪嫡之勢就愈演愈烈。陛下膝下除了皇長兄和二皇兄以及我這個身份不明的皇三子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皇子,這奪嫡黨爭之事按理來說不會如前朝那般慘烈。隻是,偏偏皇長兄和二皇兄實力相當,難分伯仲,朝中大臣在權衡擇主時也就費了一些心思。
要說當今聖上,除了絕對不會考慮我這個有名無實的三皇子外,還真看不出更加屬意誰入主東宮。其實也是,皇長兄畢竟是嫡長子,自古皇位繼承立嫡立長,從這一點上皇長兄是占足了優勢。隻是聖上素來不喜皇長兄過於懦弱的性子,又偏愛二皇兄機靈討巧的聰明勁兒,再加上聖上自己就既非嫡又非長,所以一時之間還真是聖心難測。所以說,這宮裡的勢頭,還真是看不出誰強誰弱。
師父早已警告過我,明哲保身,韜光養晦,我如今的身份是他們都想爭取的對象,遇事更加要謹慎些。末了師父還加一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若我還是根紅苗正的三皇子,我自然明白師父的用意,但是現在,我卻有些不理解。無論皇長兄與二皇兄是怎樣鬥得兩敗俱傷,遭聖上厭棄,聖上應該都不會考慮我這個不知道是不是他兒子的皇子吧。不過,師父的話總是有其道理,我也不喜歡爭權奪勢,雖然我內心是更偏向我的皇長兄的。
皇子十歲之後就需選取官宦子弟入上書房充當伴讀。這少年伴讀,總角之交,往往就會成為日後的股肱之臣、心腹之人,何況還有這伴讀家族的勢力可以利用。因此,選伴讀看似小事,卻絕沒有看著那麼簡單。因此,皇長兄的伴讀從他十歲生日那日起開始挑選到他十一歲生日的時候還沒有選定。於是,當今聖上大手一揮,決定待三位皇子都過了十歲生日時再統一進行挑選。他這時候倒是想起了我這個早已遺忘在角落的三皇子,也不知是因為不堪皇後的煩擾,還是因為不耐大臣的奏報。此事的結果就是,明天朝堂之上,公開選材,要求世家公子並三位皇子悉數到場。
皇長兄自有她的母後與將軍舅父為他打理,願意成為他伴讀的世家公子不說成百上千,至少也是數目可觀。二皇兄的生母宸妃近來頗為得寵,外祖西藏王又特派王子帶著西藏的貴公子前來應選,應該是不愁挑的。隻有我,生母已逝,外祖已亡,唯一可以有所倚重的舅父又遠隔千山萬水,十幾年音訊全無,還偏偏身世不明,連稱呼聖上為父皇的資格都沒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要當了三皇子的伴讀啊,那一輩子就算完了。所以,願意充當我伴讀的世家公子就隻有阿明一個,連門可羅雀都用不上。
所以,這日朝堂之上的情景就著實有些可笑了。一邊是皇長兄與二皇兄爭奪伴讀鬨得不可開交,世家公子左右搖擺,難下決心,一邊是我和阿明閒談日常,冷眼旁觀。但是無論如何,伴讀總算是選定了。皇長兄選的是他舅父王將軍家的長公子他的大表哥王佑泉、首輔大人的大公子阿明的大哥上官清和刑部尚書的次子蕭朗。二皇兄選的是西藏貴族公子阿特丹、吏部尚書獨子方乾以及兵部章大將軍的長子章學武。至於我,攏共也就上官明一個,就再無人應選了。當然,對於我沒有選夠三個伴讀這件事我不會在意,當今聖上不會在意,皇後和宸妃不會在意,滿朝文武就更不會在意了。所以,選伴讀一事至此就圓滿結束了。
我不在意伴讀的數目,我唯一在意的是明日上書房就更加熱鬨了。本來這上書房就隻是皇子讀書的地方,到了可以選伴讀的年紀,也就再加幾位伴讀。前朝皇子雖然多,但間隔年齡也大,因此上書房還是比較寂靜的。到了我朝,因為皇後建言聖上子嗣不多,女兒也應該如男兒般教養,讀詩書,明禮節,這上書房就多了四妹妹和五妹妹。再之後,因著王羽涵的國母命格,這上書房就又添進了她。明天,又要加上這七位伴讀,上書房的師傅估計要頭疼了吧。這於我而言,倒是個好事。上書房人越多,我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也正合了我的心意。隻不過不知道阿明會不會有些不適應這樣的場合,作為我的伴讀,到底是委屈了他。
想到此,我有些愧疚,幾番欲言又止,卻還是沒法說出口。阿明知我心事,反倒來安慰我“你放心,我想當你的伴讀,不是你的皇子身份,而是你真誠待我如兄弟。我也和你說實話,我來應選你的伴讀,兄長是極力反對的,就是我那一向開明的父母也不甚同意,當然,他們為家族利益考慮,自有他們的道理。隻是,你應該明白,我來應選為的是我們從小玩到大的情誼,日後,你也要記得這份情誼。”我看他一臉誠懇的表情,輕輕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