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見他們都這麼說,也隻好同意“好吧,那為兄就在縣裡坐鎮。對了,雙飛你說分兵四路,我不去的話,那還有誰去?憲和似乎不適合領兵。”
簡雍這個二貨,舞文弄墨方麵還行,讓他帶兵打仗,可是難為他了。
趙二答道“趙正。”
“趙正麼?嗯……也好。”
“那小子啊,行吧!”
“某覺得他可以!”
劉關張對此倒是都沒有異議。
畢竟趙正是他們親手帶起來的,自然沒什麼意見。
至於趙二提議趙正來帶兵,自然是為了鍛煉部下。三國時期很多將領前期默默無聞,到了後期反而成了頂梁柱,就是因為他們經過了足夠得鍛煉。仗打多了,再笨的人也能算個名將了。
就拿關羽、張飛為例,倆人前期就是倆勇夫,除了武力高外一無是處。到了後來,張飛妙計連出,關羽水淹七軍,都成了智勇雙全的大才。廖化早期默默無聞,到了蜀漢後期,也成了拿得出手的大將了。吳國的丁奉,早期不過是員驍勇小將,沒什麼表現,等到了三國後期,雪中奮短兵,解救壽春,誅殺權臣,成為吳國的頂梁柱。魏國曹仁,早期也沒什麼特殊表現,還數敗於諸葛亮。後期作為曹魏大司馬,據守樊城,也是頂梁柱一級的人物。
現在劉備手下沒多少人才,身為微末縣令,亦沒有招募人才的資本,隻好自己培養了。
隨後將趙正喚來,告之此事。趙正一聽自己終於可以獨立領兵了,也是激動得不行,趕忙拜謝,幾人連連推辭。趙二說彆謝我謝劉大人,劉備說是趙二主意。趙二又說是張飛先誇趙正來的,張飛說關羽也誇了,關羽說劉備對此十分讚同,劉備說你們都甩什麼鍋,趙二說好吧這鍋我背了!
一番胡鬨之後,幾人再次商議細節,最後由劉備開始分配任務將現有一千戰兵平分為五部分,每部二百戰兵,關、張、二趙各帶一部,剩
餘二百戰兵並原縣兵一起鎮守縣城。每個人的目標都是一股約一百餘人的匪寇團夥,等戰鬥結束後,四人比較各自的表現,也算個比賽。
趙二則補充道“這次比賽的評定標準,第一點為各軍的戰損。咱的戰兵都是咱們花費心血訓練出來的,又經過無數次實戰磨練,不能因為捉區區幾個匪寇而折損。所以第一要務是要減少我軍損失。在戰損少的前提下,第二點則為活捉的匪寇數量,畢竟咱們的目的是為縣裡補充人力,而不是殺人,這些匪寇的人頭咱要了也沒用,朝廷也沒賞。如果前兩點都做得很好,咱們最後再以完成時間來評定比賽成績。”
趙二喝了口水又道“而這次比賽的成績,則決定下次作戰的目標。如果成績好,那麼下次就會被派去進攻人數更多的匪寇據點。如果表現不好,則下次隻能去攻打人數很少的據點了。”
張飛問他“那要是一直表現不好呢?”
“那就讓他守城,換劉川去。”劉川是劉備軍中職位僅低於趙正的軍官。劉備曾經想認他當乾兒子,結果被眾人以劉備尚還年輕為由,勸止住了。
“嗯,那就這麼定了吧!”眾人商討完畢,便開始做進軍的準備。
趙二是說乾就乾,跟劉關張他們商討完畢就立刻直奔軍營,先點出二百戰兵,告知他們做好準備,然後出城,去鄉間集結輔兵。此次剿匪比賽中,對輔兵的數量並沒有作限製,帶多少人都行。不過畢竟隻是縣內作戰,輔兵數量並不需要太多,所以趙二隻集結了三百多輔兵,而且這些輔兵都不是種地的。現在正值春耕時節,種地輔兵不宜輕動,所以趙二專門選擇目前處於閒暇時期的漁夫、獵戶等輔兵。春天魚兒未長大,野獸未長肥,捕之無益,還是讓它們活到秋天再說吧!
這次是正式作戰,與上次的“偵查”不同,所以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待到趙二集齊士兵向著目標出發時,已經是三天之後了。
趙二騎在馬上,一邊行軍一邊翻閱他這次要攻打的敵人資料。這股匪寇可以算是積年老匪了,至少在十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不過規模倒是一直沒什麼太大變化,據許仲分析應該是因為其首領沒什麼野心的緣故。他們的營寨位於一座小山上,地形易守難攻,以往朝廷曾經多次組織兵力清剿,但均以失敗告終。
“看來這股敵人還不是軟柿子呢!”趙二評價道,隨即問趙熊他們“你們怎麼看?”
趙熊“俺覺得直接殺過去就行了!”這是他打黃巾時的經驗。
趙紳“頭兒說了要減少損失,咱這次弓箭手多,在敵人靠近前直接射死他們!”這是打黃巾時涿郡城下的經驗。
趙觸“要不直接圍起來,讓敵人餓死?”這是打黃巾時攻城的經驗。
趙明“要不先詐敗,然後伏擊?”這是打黃巾軍張寶時的經驗。
趙錘“哪用詐敗,咱到了那就直接開罵,把敵人罵出來!”這是打黃巾時對付沿途小股黃巾的經驗。
趙二“……你們經驗倒是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