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本來孫堅還想說,雙飛你要是去投靠,那邊章必然拱手讓出位置。不過那樣玩笑就太過了,萬一隔牆有耳,讓外人聽了去,那麻煩可大了。所以玩笑點到即止。
倆人又閒聊了會兒彆的事情,孫堅便回去了,約好明天去找張溫談談。
第二天例行軍議結束後,孫堅、趙二兩人便私下找到了張溫,跟張溫說起了這事。大家都是明白人,不用孫堅過多分析,張溫也能明白其中利害。
這張溫彆看在打仗方麵沒什麼能力,但官場上的事,他還是比較清楚的,不然也不會當上司空。他在原地走了幾步,謹慎思考了一番後,便對孫堅說道
“也好,文台你提前抽身是對的。說起來這事還是老夫連累你了,本想拉你過來立功,沒想到卻遇上這事。”張溫才不會說什麼‘你怎麼能拋下我不管’、‘忘恩負義’、‘王八蛋,不是人!’之類的幼稚話,而是主動把過錯攬到自己身上,給對方台階下,讓對方心存感激,以便日後能拉自己一把。在這種時候,埋怨對方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隻會讓對方不舒服,把事情徹底搞糟。
這一句話就體現出了三公的水平。
孫堅自然也表示了一番對不住張溫的話,顯得氣氛十分和睦。同時孫堅亦表示自己調走後,一定上書替張溫說情,以減輕朝廷對他的懲罰。
虛情假意完了之後,便是赤裸裸地利益交易
“文台,老夫保舉你為議郎,如何?”
議郎這個官位十分適合現在的孫堅。議郎,職如其名,是朝廷設置來專門議論朝政的官。孫堅如果要替張溫開脫,那麼議郎這個職位無疑是最合適乾這個的了。畢竟彆的官員隻是有權上書朝廷,而這個官則是專職上書朝廷的,其話語權更重。以議郎身份替張溫開脫,比任何其他職位都方便。之前朝廷決定堅守西北,不放棄涼州,就是議郎傅燮的功勞。
同時,議郎這個職業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在朝廷要升某個人的官,卻又一時找不到合適職位時,通常都會讓他先擔任議郎,等有空缺再讓他補過去。孫堅要想升官,那麼議郎這個過度顯然是免不了的。
孫堅對這個安排自然滿意,表示沒有異議。
張溫便又看向了趙二,這趙二與孫堅不同。孫堅在這裡也幫不上他太多忙,而趙二則可以。張溫在西北,無論是身邊出謀劃策,還是後方替他練兵,都需要趙二的幫忙,他很舍不得趙二離開。而且還有另一個問題在於,如果趙二離開了,以趙二的性格和背景,是很難通過上書之類的方法去替張溫求情的。
說白了,沒有利益交換的籌碼。
不過張溫畢竟是官場人精,略一思考,立刻就想到了一個折衷的辦法
“雙飛啊,一會兒我把鮑鴻叫來,你去給他做個屬官如何?具體職責呢,就是繼續替老夫訓練軍隊。”
經過一個多月的相處,張溫知道趙二這人不是很懂政治,怕他聽不明白,便直接解釋道
“雙飛你當了鮑鴻的屬官後,雖然同樣是為平亂效力,但卻得以脫離了朝廷平叛軍這個組織。到時候如果平叛失利,朝廷隻會怪罪組織內的人,而不會牽連到鮑鴻這種地方官的頭上。畢竟鮑鴻他們隻是輔助支援平叛之事,並非主導。而到了論功行賞之時,又不會少了他們的份,可以說是完全有利無害的。”
趙二確實不太懂這方麵,於是他看了看孫堅。孫堅對他點點頭,表示張溫說得沒錯。
趙二這下才放心了,當即行禮道“謝張大人,在下願意聽從大人安排,一定努力練兵,幫大人渡過難關!”
事情談妥後,張溫便對趙二開玩笑道“聽文台說,雙飛你想當太守?哈哈哈,小夥子有誌向是好事嘛!放心吧,隻要你好好乾,日後當太守也不是難事嘛!”
日後,也就是指過個幾年幾十年的,通過正常工作,熬資曆熬到太守。
如果大漢朝天下太平,沒什麼叛亂,那麼趙二還真就隻能這樣了。然而現在漢朝內憂外困,叛亂四起,少不了立功的機會,以趙二這般升遷速度,升到太守估計用不了多久。
之後,孫堅先行離開,張溫派人把鮑鴻叫了過來,跟他說了下想把趙二調給他當屬官的事。
兩人談話時,張溫時而正常說話,時而小聲對鮑鴻嘀咕幾句什麼。趙二一看這情形,哪還敢繼續站在這戳著,當即主動要求先去帳外回避一會兒,張溫對此也沒阻止。過了一會兒,兩人商議完了之後,又把趙二叫了進去,隻見鮑鴻已經轉過身來,一臉笑眯眯地對趙二說
“趙參軍啊,聽張大人說,你要來給本官當個屬官?”
趙二立刻恭敬地回道“是。懇請鮑大人成全!”
鮑鴻捋了捋胡子,並沒有直接同意,而是故意放緩語速說道“嗯!這個……張大人發話了,按理說本官不會不給張大人麵子。不過呢,你畢竟是要當本官的下屬,本官怎麼也得考你一考,看看趙參軍你的能力適不適合來本官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