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最後張溫被逼的沒辦法,不得不上書,說這事我確實乾不了,你朝廷要殺要罰隨你,但這叛亂我是真沒轍。
他這是撂挑子不乾了,愛咋地咋地吧!
朝廷一看張溫好像是真打不了,便隻得回複那行吧,你趕緊滾回來吧,彆在那邊空耗朝廷錢糧了。
於是在中平三年十二月,張溫被征召回京,等待他的處罰,至少也是個免官。
這張溫一走,大軍也隻能遣返回原郡。這場鬨哄哄的平叛行動,也就這麼草草結束了。
既然沒了平叛行動,那麼將趙二調往北海的事就再一次被提上議程。
經過一係列的討論商議,以及孫堅財寶的打點之下,朝廷正式任命趙二為……青州刺史。
趙二剛一聽還嚇了一跳,心說這孫堅也太給力了吧?我就想當個一郡太守,你直接給我來個一州刺史?
等靜下心來一想,又覺得虧了現在漢朝秩序還在,刺史這個官遠沒有後來權力那麼大,雖然是管一個州,但是俸祿隻有六百石,最關鍵的是沒啥權力,隻有監察之責,而沒有具體的領兵理政之權。
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刺史,就是一個放大版的督郵,隻不過督郵隻管一郡的一部分,刺史是管一個州。
拿錢打發走了沒翅膀的天使,趙二拿起聖旨看了起來。現在的趙二多少能看懂一些文言了,不像最初在雒陽時,完全看不懂。看了下,這才發現朝廷封他的官不隻有青州刺史,還有彆的。隻不過趙二之前一聽刺史這個名頭後,有點懵逼,後麵沒注意聽,漏過去了。
詔書上寫著自己除了擔任青州刺史外,還兼任北海國的……彆部司馬。
趙二心想我說你孫文台是不是當彆部司馬當得太爽了,也想讓我感受下司馬的滋味?這官的名字也太難聽了!
罷了罷了,至少比沒有強。
我說也是,花了那麼多錢,隻給我平調成一個六百石官,那我才不乾哩!
當天又收到孫堅的信,裡麵孫堅說他覺得區區一個郡哪裡能容得下趙二這種大才,怎麼也得一個州才配的上……
好吧,事情其實是這樣的孫堅最近一直在打探青州那邊的消息,逢人就問青州的事。問著問著,忽然有一天,有個人來求見他。
孫堅見了一問,得知他是現任青州刺史張琰的人,想跟他談談青州的事。
原來那張琰早就不想在作為“黃巾重災區”的青州呆了,老想換個位置。正好他留在京裡活動的人意外得知了孫堅一直在找青州的官,於是靈機一動,請示了青州刺史後,便找上了孫堅。
這人便跟孫堅商議了一番,因為目的契合,雙方很快就談妥了兩方共同協作,通過賄賂十常侍和上書朝廷等方式,讓張琰調去彆處,而趙二則去接替他的位置。
倆人合夥的話,事情就比各自單乾好辦多了。因為十常侍那幫人最會榨取錢財,孫堅想替趙二跑官的
話,十常侍就會推說沒合適位置,多要錢。張琰想調走的話,十常侍又會說沒人肯接任,還是多要錢。如果倆人一起找上十常侍,那十常侍就沒有榨錢的理由了,隻能公事公辦,該出多少錢就是多少錢。
本來兩人設想得挺好的,結果他們又低估了十常侍的詐錢能力,那趙忠居然誣陷倆人結黨營私,必須得出更多的錢賄賂才能免罪。
導致最終還是額外花了不少錢,才達成目的,氣得倆人大罵十常侍不是東西!
信中末尾,孫堅跟趙二講,朝廷派趙二此去青州,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解決自黃巾之亂以來的青州匪患問題。所以朝廷在任命他為青州刺史的同時,還額外授予他一個彆部司馬的軍職,允許他自行招募、率領士兵。同時還令青州境內的其他太守、國相都要配合趙二行動。隻要趙二能解決青州的匪患問題,那麼一郡太守之職是板上訂釘的。
一郡太守麼?
趙二思考了半天,最終還是給孫堅回信,說青州刺史這個職位他暫時比較滿足了,太守什麼的不急,隻要能保住現有的位置不變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