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阻止道“大人,不可輕信啊,萬一有詐……”
武安國並沒有聽他的,反而訓斥道“彆傻了!你看那隊伍衣甲鮮明,軍容齊整。一看就是正規軍,怎麼可能會是匪寇假扮!”
說完自顧自地下了城牆,打開堡門,出來行禮道“下官武安國叩見刺史大人,彆駕大人!”
武安國?
居然在這裡,嘖嘖,有趣!
劉備上前扶起了武安國,稱讚道“將軍請起!將軍保境安民,實在功德無量啊!”
武安國連連稱不敢“在下隻是一介左官,將軍一稱,實在當不起!”
將軍一稱,如果按正規得來,必須得是偏將以上的軍職人員,才能被稱為將軍。但在實際生活中,武官無論高低,大多也會被稱為將軍,屬於叫著玩的性質,多是為了方便。所以像張飛這樣的無官職草根,在衙門裡也總被人稱作張將軍。
客套了一番後,武安國便邀請趙二他們進入穀內參觀。趙二也不怕有詐,安然地跟著武安國進去觀瞧。
這武安國可是演義裡的一位正麵人物,跟孔融混的,怎麼可能會害他?
期間,劉備向武安國詢問他們之前的情況,武安國沒有隱瞞,如實告知了劉備。
這才得知了事情的緣由
原來,這武安國原本是帶隊跟著前任北海相出來討伐賊寇的,後來軍隊戰敗,武安國與大隊失散,便流落到了這裡。當時的他身邊隻有本隊剩餘的幾
十個士兵,發現了這座在當時就已經廢棄的塢堡後,便決定暫時駐紮在這裡,以躲避匪寇大隊的追殺。
而這塢堡雖然已經廢棄了,但卻不是空的,有一部分流民躲在這裡,靠著裡麵的破屋遮風擋雨。
武安國他們原本想著在此休整一晚後,便回劇縣報道。誰知當天便來了一小股流寇,匪寇見了官軍自然沒什麼好說的,衝突一觸即發。
好在流寇數量不多,武安國憑著個人武勇輕鬆將他們擊退。
沒想到那股流寇並不甘心,也不知是天生缺心眼還是腦子被餓抽了,非要跟武安國他們這幾個要糧沒糧、要裝備沒裝備(隻武安國有一副劣質鐵鎧)的敗兵過不去。第二天又過來挑釁。
武安國雖然能夠擊退他們,卻沒辦法徹底剿滅他們。隻得眼睜睜地被流寇困在塢堡裡。
這時候那些流民援助了武安國他們,給他們了一些之前儲存的野果、蘑菇等食物。武安國等人在吃飽了後,便靈機一動,玩了個設伏,在流民們的幫助下消滅了一部分流寇,狠狠地打擊了流寇的氣焰。
如此一來,那些流寇的腦子終於變得清醒一些了,便撤退了。
而武安國也因此欠下了流民們的恩情。流民們請求武安國留下,保護他們一段時間,並告訴他,現在這邊通往劇縣的道路已經被匪寇阻斷,武安國想回也很難回去。
武安國隻好留了下來。
後來,陸續有流民們途徑此地,他們看到這裡有人保護,使得他們能夠免於被匪寇襲擊,便也留了下來。人數一多,便有人建議在鄔堡後麵的山穀裡開墾些田地,這樣一來他們也能夠長久地安定下來了。
於是有人播撒種子,有人搭建房舍,有人加入武安國的防衛隊伍,剩下的人去附近山林裡搜集食物,漸漸地,便在此地形成了一個小型世外桃源。
雖然這一切都歸功於武安國,但他本人卻並不願意擔任這些人的領袖,他隻是單純地以防衛隊軍官自居,每天堅持親自在塢堡土牆上巡邏,晚上就住在塢堡的房子裡,穀內的事情他從不乾涉。以至於穀內的領導位子由流民中的幾名老者擔任了。
趙二簡單巡視了下穀裡,又親自問了穀裡的一些流民後,確認了武安國所言非虛。這樣一來,就可以確認這個武安國確實是個好人了。
有武勇,會使用計謀,有觀察力和判斷力,知恩圖報,又不貪戀權位。
嗯,是個不錯的人!
趙二用眼神示意了下劉備,劉備也會意地點了點頭。
漢朝軍隊的編製,據《後漢書·百官》記載,“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長一人”。但據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和居延地區出土的漢簡,部分左、右部或前、後部,曲分左、右曲或前、後曲,部、曲之下還有官(分左、右官)、隊(分前、後隊)、什伍等。上述文獻與文物,對漢朝軍隊中、下級組織的不同記載,很可能是不同地區或軍隊存在著不儘相同的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