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鄭玄想了想,笑道“噢,對!我還會這個……嗬嗬,你不說老夫都差點忘了。給玄德算卦?算什麼,帝王之相麼?”
暈……老家夥您還真什麼都敢說!也不怕我們被朝廷提前滅族。
於是趙二便跟鄭老頭說了克妻的事。
不想那鄭玄根本就沒用什麼石子、龜殼之類的,隻掃了劉備一眼,便直言道“玄德勿慮,你沒有克妻之相。之前你的幾任妻子亡故與你無關,你可以放心再娶了!”
我擦,高手,果然是大師級的,看一眼就得出結果了!
比簡雍那個不入流的外行強多了!(簡雍得,我又成外行了!當初誰跟我說什麼簡上仙法力無邊來的?)
這下劉備和趙二都放心了。
謝過鄭老頭後回到刺史部,把青州再度爆發“匪患”的消息讓簡雍寫成表章,上交朝廷,然後就等消息就好了。
正當簡雍把表章交給刺史部的吏員,讓他們去京裡上交時,太史慈突然冒出來了。隻見他對著那幾個專門負責傳遞公文的吏員行了一禮,然後表示自己之前是為唐太守效力,與刺史部的人發生矛盾也是沒辦法的事,希望各位不要見怪!以後大家都是刺史部的人了,希望各位能夠儘釋前嫌,同心協力。
簡雍見到這一情景,感到有趣,心說這太史慈還真是會做人。現在都已經是劉備圈子的核心人員了,對於這些吏員來說也算是刺史大人的親信了,完全不是小吏們能得罪得起的。如果要和解,也應該是小吏們主動找太史慈來賠禮,而太史慈現在卻對這些小吏如此有禮,主動放低姿態求釋前嫌,確實令人佩服!
那些吏員自然連連稱不敢,瞬間被太史慈所折服。
趙二聽說了這事後,也對太史慈高看了一眼。原本隻看過電視劇的他,以為太史慈隻是個武力值高的武夫而已。
不過細一想倒也可以理解。曆史上太史慈曾與孫策敵對,後來加入孫策陣營後,也過得挺好,也沒傳出他與孫策軍部將有什麼不和的傳聞。
中平五年冬。
十月,青、徐黃巾複起,寇郡縣。詔陶謙為徐州刺史,討黃巾。
望氣者以為京師當有大兵,兩宮流血。帝欲厭之,乃大發四方兵,講武於平樂觀下,起大壇,上建十二重華蓋,高十丈。壇東北為小壇,複建九重華蓋,高九丈。列步騎數萬人,結營為陳。甲子,帝親出臨軍,駐大華蓋下,大將軍進駐小華蓋下。帝躬擐甲、介馬,稱“無上將軍”,行陳三匝而還,以兵授進。
趙二坐在刺史府,看著邸報,心說這邸報終於也有自己親自炮製出來的事情了,有趣呀有趣。青、徐黃巾複起,青州的“複起”就是自己捏造出來的。
朝廷對此的處理是正如趙二所希望的,命趙二繼續坐鎮青州,限期平複。這也托了那幫世家老頭子懂得把握朝廷心理的光,一方麵說青州黃巾複起,但是又說這次複起主要是周邊黃巾勢力影響出來
的,並非是趙二無能。趙二也上書陳述了自己的一係列“平寇”方案,描述得十分細致,顯得極其專業,並說自己已經著手實行了一部分了,這樣一來,如果朝廷想把自己調走,那就會前功儘棄。同時趙二還借機跟朝廷要權,不求把自己提升為州牧,隻求自己能夠更好地為朝廷效力。
而世家老頭們的上書,則是用言論證實趙二所言的匪寇非虛,確實存在,而且也確實是從冀州、徐州這些地方湧過來的。
另一方麵,這些人也暗中向朝中那些自己家族中的掌權者們表示趙二很懂得青州的風情,青州離不開趙二,就如同西北離不開董卓一樣。
是的,現在的趙二就是想做董卓。隻不過比起董卓,他還差了不少而已。在本地的根基、人望、財富、軍隊數量、官位,都差上一線。當然,差也有差的好處。朝廷對他的防範也比對董卓要輕上一大截。
朝廷現在對董卓已經是最高度的防範了,隻不過董卓早已尾大不掉,想防也防不住了。西北那邊永遠離不開他,無論是調走他,還是收他的軍權,都等於把西北拱手讓給叛軍。
據世家老頭們的內幕消息說,連十常侍都開始跟董卓保持距離了,生怕重蹈封諝的覆轍。
相比起來,對於趙二,朝廷就認為好控製得多了。在朝廷看來,趙二年紀尚輕,雖然很有能力,但畢竟根基不穩,自己一旨調令就可以輕鬆收拾了他,所以不必太過擔憂他有什麼不臣之心。對其的限製,也頂多就是限製他升官的速度罷了。
趙二立上十分的功勞,隻給一分獎賞即可。比如趙二平定青州匪患,這麼大的功勞,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獎賞,隻不過口頭表揚幾句而已,摳門到家了!
倒是趙二一直希望的封侯終於落實了……朝廷赦封青州刺史趙二為關內侯,食邑兩戶。
趙二覺得這朝廷顯然是惡意滿滿!
他可是聽說了,往年彆的人受封關內侯,都是幾十、幾百戶封邑。怎麼到了我這……喵了個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