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於是李肅鼓動如簧之舌道“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之內誰不欽佩?若取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一般。為何要說,出於無奈呢?賢弟豈不聞,良禽擇木麵棲,賢臣擇主而事嗎?當今天下豪傑之士,英雄人物多矣!賢弟追隨丁建陽……哼!如何建功立業?”
“唉!難逢明主啊!”
難逢明主,我就給你明主!
接下來,李肅繼續花言巧語,把董卓誇了個天花亂墜。主要根據就是陳留王遠比劉辯賢明,眾所周知。而朝中群臣都支持劉辯,是為了方便控製天子。董卓為國家社稷著想,才建議扶立真正賢明的陳留王為帝。群臣雖斥董卓為叛逆,其實隻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私心,虛偽至極。
那呂布本來就不是什麼聰明人,被如此忽悠一番後,覺得有些道理,就這樣改變了對董卓的看法。
之後李肅看時機成熟,便先拋出了第一個誘惑,即官位“如我之不才,在董公手下尚為虎賁中郎將。以賢弟之大勇大才,若依董公,必將是平步青雲,扶搖直上,貴不可言呐!”
李肅再接再厲,又拋出了第二個誘惑,財寶。他掏出了一布袋子金銀珠寶,敞開在呂布麵前。僅僅是這一袋子,就足以讓呂布這個百石吏窮鬼眼睛發直了。李肅心說董大人原本是要送你一箱子的,我怕你看了受不了,這才好心替你“保管”了大半。
最後便是拋出了第三個誘惑,重視度“那赤菟寶馬原是董公寵愛的坐騎,也是董公特意贈於你的。賢弟大名,董公神馳已久啊!”
呂布不由叫道“我說那馬怎麼有些眼熟,原來是當日董……董公所乘之坐騎!”差點又叫董賊了,好險!
這董卓果然重視我,連自己坐騎都給我了!
官位、金銀珠寶、寶馬。這三樣無論哪個都是足以讓呂布動心的東西,他哪裡能拒絕?而董卓又如此重視自己,自己不去報效他又去報效誰?於是當即答應了投靠董卓。
這時呂布又猶豫道“唉!董公如此厚愛於我,隻恨我呂布寸功未立,無有晉見之禮啊!”
李肅心說這還不好辦?直接提醒道“賢弟,功隻在你翻手之間呐!董公最想除掉的是誰?你該知道……嘿嘿!”
呂布一拍腦門,答道“這個我知道,是趙二趙州牧!”
李肅不由大汗,心說那個人又不在這,你想殺也殺不了啊!
隻得繼續提示道“除了趙二呢?”心說這下你總該猜是丁原了吧?
沒想到那呂布想了想,試探道“盧植盧尚書?”
李肅氣得心裡大罵,那盧植都辭官了,孤家寡人一個,隨便叫個刺客就能解決,用得著你?
為了防止呂布再亂猜,直接告訴他道“是丁原,丁建陽!”
呂布這才轉過彎來。
於是呂布在李肅的說降下,殺了自己的義父丁原。
丁原死後,其麾下的並州軍馬的處置就成了一個問題。無論是董卓還是呂布,都希望他們能投靠過來,一方麵可以增強董卓軍實力,另一方麵,這些人投靠過來後,就成了呂布的私兵部曲。
呂布帶兵投靠的話,可比獨自投奔強多了,日後的地位也能有保障,手裡也有了政治資本,就如同張遼一樣。
但是問題在於隻有丁原才是這支部隊的唯一主官,呂布這個主簿以往隻能在丁原授意下才能指揮軍隊。現在丁原已死,呂布當然指揮不動他們。
於是呂布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殺之。肯從吾者在此,不從者自去!”
呂布自然是希望他們全部留下的,但是這事無法強迫,士兵們想跑的話,他一個人也攔不住。要怪就隻能怪李肅吹牛皮,說什麼隻靠三寸不爛之舌,又說有赤菟馬和珠寶就夠了。董卓對他有怨氣,自然不會再額外派兵過來幫他。
沒有了董卓部隊來協助接收,呂布隻能聽憑士兵們自願了,他隻希望自己以前樹立的威望能起作用,能夠多拉攏一些士兵。
結果隻有一小部分人投靠了呂布,大部分人選擇回鄉去了。士兵們普遍覺得,在哪都是當兵,還不如回老家比較安心。
本來當初丁刺史帶他們來這邊,就跟他們說是來幫大將軍搞政變、造聲勢的,幫完就回去。等大將軍死了,丁刺史又升官了忙著辦手續。好不容易辦完手續了,又說董卓亂政,要誅除逆賊。現在丁原死了,可算能夠回家了!
而軍官們卻普遍不這麼想,這些軍官在商議之下,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在丁刺史這熬出頭來,現在灰溜溜地回並州去……回去吃土麼?
並州之前的曆任州長官都不是賢明的,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埋沒,呂布就是一個例子,還有張遼、張楊。是丁原慧眼識珠,才把他們這些有才能的人提拔起來。如果他們選
擇回並州,下一任州刺史可不一定會重視他們!如果隻是給穿小鞋,或者掃地出門,還算輕的。就怕拿他們當炮灰,去送死……
而投靠呂布顯然不是什麼好主意,那呂布連自己義父都殺,跟了他的話,他又怎麼可能會顧念同州之情?
倒是那趙州牧之前跟丁刺史說過,想要咱們並州軍官。咱們不如去投他,人家可是州牧,還是富裕的青州!青州水軍的人也跟自己聊過,據說夥食不錯,頓頓有魚吃。
最關鍵的是,要是投董卓,那是背主投敵,名聲臭了。投趙州牧就不一樣了,投靠盟友,天經地義!
於是他們便去河邊找到太史慈,表示要投靠趙州牧。而選擇繼續跟隨呂布的軍官,隻有寥寥數人而已。
本來那李肅還勸呂布趁勢把太史慈也殺了,那樣的話,縱使無法收編他的水軍,也可以暫時解除雒陽附近水麵上的威脅,那樣一來就算真正太平了。
但是趙二早就跟太史慈交代過,說呂布這個人很危險,每次遇到他時都要小心防範。所以當時呂布想靠近太史慈,伺機偷襲,那太史慈卻連連避讓,還總是讓親兵擋著,沒能讓他找到偷襲機會,隻得作罷。
等呂布他們離開兩天後,趙二才回來。
趙二聽了這些事,覺得也沒什麼。本來自己幫著丁原對付董卓,就沒指望他能擊敗董卓。董卓縱橫西北多年,武勳顯赫,豈是那麼容易對付的?更兼他有一流謀士李儒輔助,又豈是區區呂布能比的?
至於呂布背叛丁原投靠董卓,趙二同樣沒打算乾涉。他想阻止也簡單,比如派人伏殺李肅什麼的,但沒這個必要。
因為趙二現在是希望董卓徹底掌握朝政的。那董卓如果不能徹底亂政,搞得關東諸侯反對他,那天下也就不會徹底大亂,那樣趙二自然沒有崛起之機。
要知道,漢末的天下大亂,是分為一個個步驟、有一個個關鍵性の事件的。這其中無論缺了哪個關鍵事件,雖然都無法避免最終天下大亂的命運,但至少可以大大延緩這個時間。
王朝衰落、地方不斷地起義叛亂削弱中央力量、廢史立牧給地方不斷放權、十常侍與何進同歸於儘造成中央權力真空、外兵進京朝廷威信喪失、董卓亂政導致地方諸侯不再服從中央。
如果缺的事件多了,那天下大亂的時間延後百年也是有可能的,到那時趙二都老死了,指望孫子去爭霸天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