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董卓見袁隗識趣,便決定暫時放過袁紹。畢竟他對自己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至於他侄子對自己出言不遜,不過小事爾。大不了事後再報複就是了。
董卓最後對百官道“下月在嘉德殿行廢立大禮,文武百官,務必到場,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
“散了!”
散了宴席,董卓就開始找那些已經開始倒向他的大臣們商議。
董卓也知道,要想掌控朝政,光靠武力來硬的可不行,畢竟這麼大個天下,單靠手裡那點兵哪裡治得過來?
董卓手下的士兵拿來殺人行,治理百姓?不殺百姓不錯了!武力統治隻能控製一時,卻無法長久持續下去。
治理天下還是得靠文官,而董卓手下的文官,怎麼算也就隻有一個李儒而已,李儒目前在忙著準備廢立事宜,抽不出空。至於那李肅彆看整天穿個儒士袍,冒充文士,其實本質還是個武官。附庸風雅而已!
要找更多的文官,還是得去那些大臣之中尋找。董卓需要群臣的支持,不僅僅是被迫支持,他還需要主動支持的人。
於是最近董卓身邊便聚集了一些文武大臣,而董卓也是從這時候起,不再事事都依賴李儒了。
董卓在剛進京時,曾極力拉攏王允,不過那王允雖然表麵對自己和氣,但明顯尚未歸心,不歸心也就罷了,還總吊著你,讓你認為他有徹底靠過來的希望,跟個綠茶婊一樣,這老狐狸!
於是董卓想著,那王允已然身處高位,再給他封官不過錦上添花,人家不一定在意這個。要想拉攏一個人,還是得雪中送炭。
於是他又盯上了那些在野的大儒,比如……蔡邕。
不過這事得慢慢來,那些隱居大儒們散布全國各地,他們就算立刻答應過來,也是需要時間的,而眼下嘛……
董卓便找到了侍中周毖,他是周慎的兒子。周慎就是當年朝廷平定西北邊章之亂時那位蕩寇將軍,因為不聽孫堅建議而戰敗,導致朝廷大軍原本的優勢蕩然無存。那時候董卓雖然在軍議上對其大加指責。但在事後,周慎派人帶著大量金銀珠寶來求自己時,自己也是出了力幫他的。
現在周慎因罪而呆在家中養老,不再仕官,隻讓兒子繼續在官場混。董卓自覺自己對周慎有恩,自然認為周毖也肯定會加入自己一黨。同周毖一起來的還有校尉伍瓊。
董卓問他們“袁紹這一走,你們說他會怎麼做?”
周毖想了想,道“司空提議廢立大事,尋常人是理解不了您的苦心的。那袁紹一介小輩,不識大體,他忿忿而去,其實隻是怕了司空而已!但是俗話說,兔子急了也咬人,您要是不肯放過他,把他逼急了,他必然要起來反抗您。那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他要是把他們家的那些門生故吏們召集起來,再利用家族的名望招攬一些豪傑之士,募兵練卒……到時候估計整個太行山以東都不再歸您管啦!”
董卓一聽,這袁紹居然有這麼大的能量?便問道“那該怎麼辦?”
周毖捋了捋胡子,微微一笑,心說這下知道我的重要性了吧?於是自得的建議道“此事易矣,吾有一計,可消司空之憂!”
董卓連忙配合道“計將安出?”
“以毖之見,不如與之和好。赦免他的罪名,而後拜他為一郡太守,那袁紹肯定就會高興自己免罪了,也知道司空大人的仁慈,便生不出反抗之心了!”
伍瓊也跟著道“那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在下也覺得不如封他個郡守,不僅可以感化他,還能順便收民心,讓天下人知曉司空大人的大度!”
董卓覺得有幾分道理,便答應道“嗯,言之有理。那麼封他去哪個郡做太守呢?”
兩人剛要開口,董卓忽然打斷道“你們看日南郡如何?”
日南郡,位於大漢最南方的郡,位置在現如今的越南境內,那地方可是偏僻荒涼到家了!窮也就罷了,更關鍵是那裡的主體民族根本不是漢人,而是占人(亞洲中南半島民族,主要分布在柬埔寨和越南,少數分布在老撾和泰國。),他們本來就對於頭上有個漢人官僚不滿,經常反抗官府,極難管束。
董卓久居西北,知道在這種地方當官的難處,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當地亂民給宰了。自己也是通過極力拉攏羌人才在西北占據了腳跟。他想著,這袁紹號召力如此之大,把他調任到日南郡這種離自己又遠,又窮困的地方,真是最為合適不過了。如果他沒有足夠的本事,就會被當地占人給殺了,一了百了。如果他有本事,在那裡紮下根來,也會因為離自己太遠,而很難威脅到自己。
嗯,我真聰明!
周毖一聽嚇了一跳,連連勸止道“不可!司空不可啊!那日南郡極為偏鄙,尋常官員被調任到那裡,等同流放啊!那袁紹要是聽聞您把他調到那裡做官,還不恨死您了?不利於交好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