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袁術故作好心地勸道“算啦算啦,大夥也是為了救你……”
其實最先踢的人就是袁術。
袁紹隻得作罷。
氣憤的他,當即便準備軍議,眾諸侯坐定後。袁紹揉了揉疼痛處,然後起身下令道
“王匡!橋瑁!趙二!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你等八路,與我合兵一處,前往虎牢關迎敵!”
“是!”
“孟德引軍,於兩地之間接應!”
“是!”
“剩下其餘諸侯,固守酸棗,以備後命!”
“是!”
安排就緒後,袁紹大手一揮“兵發虎牢,誓擒董卓!”
眾人齊聲回應“兵發虎牢,誓擒董卓!”“兵發虎牢,誓擒董卓!”“兵發虎牢,誓擒董卓!”……
而董卓那邊,同樣打算來個決戰,隻見他肅聲下令道“李傕、郭汜!”
“末將在!”
“你二人統兵五萬,在雒陽固守!”
“遵命!”
“李儒,奉先,樊稠,張濟!你等隨我,統兵十五萬,直去虎牢關拒敵!”
“遵命!”
大戰一觸即發!
就這樣,關東聯盟大軍浩浩蕩蕩地從酸棗開向虎牢關。最終到達關下十五萬,酸棗留守十萬。而原本總計三十萬人馬,隻剩下二十五萬了。
你問那五萬哪去了?有的餓死了,有的食物中毒,有的病死,有的聚眾鬥毆而死,有的被野獸吃了,有的摔死,有的走丟了,有的偷偷跑了,有的……
不說了,除了鮑信的那三千精銳被敵人消滅了,剩下的都是非戰鬥減員。
到達關前十裡後,就地紮營,連接一百餘裡。
有探馬來報,說關上的主帥大旗已經換成了董卓的大旗,這說明董卓已經親自來到關上。
袁紹等人自是大喜,心想隻要攻破了關,那很可能就能夠立刻捕獲董卓,而不用再去攻打雒陽了!
袁紹剛要下令部隊休整一天,明日再去挑戰,不想對方卻不給他們這個機會。他們直接打開關門,部隊魚貫而出,在關下列陣。為首一名將領器宇軒昂,威風凜凜。身後的大旗則表明他就是呂布,正在關前向關東諸侯挑戰。
這樣一來,袁紹不得不應戰,一方麵是不應戰就失了氣勢,另一方麵是如果不應戰,對方就會趁機攻打營地,給關東諸侯造成更大的損失。
九路諸侯的部隊剛到,尚未完成作戰準備,立刻應戰的話很容易陷入混亂。
畢竟越是龐大的部隊,行動效率越是低下,顯得遲緩、笨拙。更何況他們之間還互不統屬。
於是袁紹便命令先到此地的三路諸侯,王匡、橋瑁、袁遺先行出發來到關前列陣。他們三人的部隊到得早,已經準備完畢,可以直接應對敵人的挑戰。
袁紹特意囑咐他們,試探敵軍虛實即可,如果敵人傾力來攻,則以防守為主,不要被對方給找到機會。等到其他六路諸侯做好作戰準備後,再去接應你們。
三路諸侯中首先到的是王匡,他帶兵來到近前,隻見董卓軍為首的那名將領,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棉百花袍,身披獸麵吞頭連環鎧,腰係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鐵戟,坐下嘶風赤菟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王匡回頭問曰“誰敢出戰?”
他才不在乎袁紹的命令,心說現在正是我一雪前恥的機會,怎麼能放過?要是等你們其他路都到了,我這路哪裡還有什麼表現機會!
要知道王匡對於自己在會盟之前,就先被董卓給全滅一次,是相當不服氣的。自己那次輸給董卓並非是軍力不濟,而完全是因為中了董卓的奸計之故!
王匡的河內郡與董卓所在的河南郡是以黃河為分界線的,雙方交戰的話,都必須先渡河才行。
當時王匡派遣從事韓浩率領一支部隊,於孟津駐守,同時自己率領精銳泰山兵在西邊的河陽津駐守。那董卓虛張聲勢,使王匡誤認為他會從河陽津這邊渡河,故而死守河岸。卻不料董卓用精銳部隊經小平津(位於孟津和河陽津之間)渡河,繞到王匡後方襲擊,致使王匡軍幾乎全滅。
這次,王匡不再懼怕對方的計策了,因為他手中有一張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