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捋了捋胡子,道“確實如此。而且現在朝廷發放俸祿,也不像以往那樣完全發放糧食了,糧食的比例越來越小,銅錢的比例越來越高。偏偏這銅錢折抵是按照孝靈皇帝時期的物價來算的,這樣一來,官員的實際收入大大減少,這直接導致了各級官員怨聲載道。如果這條商路能夠正常進行下去,那麼無論官員還是百姓,都會感念小將軍的德政的!”
張繡皺了皺眉頭,雖然屬下人都在竭力勸服他,但他一時還是有些難以接受。
剛才張既過來找自己,例行向自己彙報完三郡的財政數據後,便告訴自己他已經與青州一位大商人聯絡上了,他已經答應同對方建立起長期的貿易合作。
張繡當時就表示了反對,原因無他這個青州大商人極有可能是趙二所指使的,其目的也肯定是為了來賺關中的錢,好充實青州的府庫。
張繡身為穿越者,對於同樣是穿越者的趙二有著本能的競爭、甚至是鬥爭心態。他是十分不願意對方超過自己,亦不願意同他有任何的合作關係。
而現在他居然公然派人過來,要賺走自己的錢,自己就更不可能答應了!
於是張繡喚來了杜畿和賈詡,希望這兩個人能夠提出不同的意見,卻沒想到他們兩個人也極力支持張既。這就令張繡感到很頭疼了。
賈詡看張繡皺眉,便問道“光北對此有何疑慮,儘管可以說出來,我們幾人自當竭力為你解憂!”
張繡便歎氣道“這……對外貿易可以緩解我軍問題,我自知之。隻是……一定要同青州貿易嗎?”
賈詡猜到了張繡的顧慮,試問道“光北可是擔憂此事進行下去,會增長對手的實力?”
看到張繡點了點頭後,張既便勸解道“主公大可不必擔憂這個。自古以來,貿易講究的就是合則生利。兩家合作,固然對對方有好處,但又何嘗不是對我方有好處呢?若隻為遏製對方發展,而放棄自己發展的機會,豈不是因噎廢食?”
杜畿則從另一個角度勸道“主公,現如今天下之形勢,恰如戰國之七雄分立。我方身處關中,正似那強秦,強秦之所以能夠成功,固然有其軍力強悍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於它外交策略得當所致。所謂‘遠交近攻’是也。現在青州與關中之間,隔著袁冀州、曹兗州兩大諸侯。則袁曹即為敵人,而趙青州即為朋友。我軍有先秦之捷徑不走,何必要另辟蹊徑呢?”
張繡仍然沒有放棄堅持“但是……這遠交的對象……並不隻有青州一家吧?”
杜畿解釋道“但是現在能夠合作的,就隻有青州一家了。青州與幽州、揚州等地不同。雖然幽、揚等地與我們之間確實是‘遠’,但也僅僅是遠而已,由於間隔袁、曹,導致雙方之間既難以發生軍事衝突,亦難以建立長期的合作。而青州與我們雖然同樣間隔袁曹,但卻有黃河水路與我們聯通。那趙雙飛與袁本初簽訂有《平恩條約》,與曹操建立了姻親關係。故而青州的商隊在黃河上行駛時,可以不受兩家中任意一家的阻撓,使錢貨輕鬆來往東西兩地。”
張繡又問“那是否也意味著,他們的軍隊也能順著黃河過來?”
杜畿否定道“並不然。雖然之前十八路諸侯討董時青州軍就是從黃河逆流而上,殺奔雒陽。但彼時與
此時不同,彼時黃河沿岸皆為其盟友,而此時黃河兩岸之袁、曹卻皆與青州是敵對關係。若隻是商船通過,兩家受條約限製自然不會阻攔,但若是軍隊通過,兩家都不會坐視不理!”
張既亦補充道“而青州現在主動聯絡我們進行貿易時,也充分體現出了他們的誠意。他們在來這裡的同時,還帶來了一批糧食過來。並答應隻要我們同意合作,這批對我軍而言極為珍貴的糧食,就會以極低的價格賣給我們,絲毫不怕我們拒絕後,他們會白跑一趟。要知道糧食這東西,本來利潤就不高,在運輸的過程中損耗又極大,若是我們不答應,他們的虧損可不小!”
又道“之後,他們又提出以後貿易時,都可以用無文小錢支付,雖然不是按照麵額,而是按照成色來算。但也可以大大緩解關中的劣錢問題。要知道其他地方的商人,就算我們肯以數倍的價格同他貿易,對方也絕不會接受這種劣質小錢的,他們隻認建武五銖或者四出五銖!”
董卓遷都長安後,曾經把長安城這裡的十個巨大銅人熔了,鑄成小錢。
這十個銅人可是大有來頭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當時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穩固自身統治。而下令全國各地,把所有民間的兵器都收繳上來,鑄成了十二個巨大的金人。當時鐵器並不普及,民間武器多為銅製,故而十二金人其實是十二銅人。
《長安誌》引《三輔舊事》雲“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徒著長樂宮大夏殿前。”
在漢朝建立後,就把這些銅人遷徙到了附近的長安城。直到董卓遷都長安後,為了斂財,而把這些銅人都給熔了鑄錢,隻留下兩個銅人沒動。
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市場上商品總量不變的情況下,盲目發行大量的貨幣,就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也就是貨變得值錢,而“錢”卻大幅度貶值,造成物價飛漲。
而董卓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還做了更過分的事。他並沒有正常鑄錢,而是大肆發行劣幣,鑄的銅錢質量奇差,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華光普先生在《中國古錢大集》中對董卓五銖評價道“正、背均無文,形製亦脫離五銖規範,何來五銖之稱?”甚至不認為它算作五銖錢。
可想而知,這一政策施行之下,關中的市場經濟秩序瞬間徹底崩潰,給人們造成了超出想象的災難。
而青州商人提出願意接收這種無文小錢,絕對是關中人求之不得的好事。隻要能夠通過貿易,把大量的無文小錢流通出去,那麼就可以讓關中的市場經濟漸漸恢複正常,進而穩定關中的物價,這對誰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最後,賈詡對張繡開解道“詡知小將軍對趙二此人頗有成見,然而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難道小將軍隻安於做個宣威侯嗎?”
這句話瞬間點醒了張繡,“先生教訓得是,是小子糊塗了!”
張繡對賈詡躬身一禮,而後對張既下令道“德容,此事就全權交由你處理好了!”
張既領命“謝主公!”
1《三國誌·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於是貨輕而物貴,穀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
2漢朝官員發放俸祿,有時是純發糧食,有時則以布帛、錢幣來折抵一部分。並無定例。
3靈帝時期發行過三種五銖錢,即剪輪五銖、挺環五銖、四出五銖。雖然相比東漢初期的建武五銖來說,這三種五銖錢質量都算不上太好,而四出五銖則是其中質量相對良好的一種。隻不過,《後漢書·張讓傳》記載靈帝中平三年“鑄四出文錢,錢皆四道,識者竊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見,此錢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師大亂,錢果流布四海”,被視為“三大凶錢”之一。當然了,老百姓才不管你錢凶不凶,質量好就是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