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三國當軍師!
要說起這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那可深了。
首先,公孫瓚並非是一個完全獨立的軍閥,至少在名義上,他算是劉虞的手下。劉虞是幽州牧,掌管整個幽州的所有軍政大權,而公孫瓚隻是個將軍,按照朝廷的製度他應該無條件服從劉虞的直接指揮。
然而公孫瓚這個“手下”從來就沒有聽從劉虞的命令過。
不聽上級的命令也就罷了,還隨意掠取幽州的資源,在幽州自由征兵、征糧,獲取補給,從來不跟劉虞打招呼,完全把幽州當成自己地盤了。
劉虞對公孫瓚可謂是又氣又恨,但偏偏又奈何不得他。畢竟公孫瓚的部下是隻聽公孫瓚命令的,而幽州的其他部隊又都不是公孫瓚軍的對手。
如果公孫瓚隻是軍事上不聽調令,那還不算什麼。嚴重的是幽州的內政事務上,公孫瓚也屢屢插手。
這就不得不提到烏桓這個民族。
烏桓,亦稱烏丸。烏桓並非一個統一的勢力,他們分成若乾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自東漢初年以來,原本居於塞外的烏桓逐漸開始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漢朝廷專門設立護烏桓校尉一職來管轄他們,故而他們與匈奴一樣,可以算是漢朝的藩屬。
由於文化、習俗等不同,他們在塞內與漢人雜居時,難免會產生矛盾,在問題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演變成叛亂。比如之前中平年間張純、張舉叛亂時,烏桓人就參與到了其中。
對於烏桓作亂一事,劉虞是有自己的處理方式的。他這個人對於異族並沒有多少偏見,一向是平等相待,但凡涉及漢胡衝突時,他都是傾向於先查明矛盾產生的原因,然後和平解決的。
這種方式看似不太可行,但曆史的事實證明了劉虞他就是可以做到。
劉虞這個人身為漢室宗親,本來就在漢人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而他這人又一向對異族比較友善,他是少數能夠以平等姿態對待異族首領的漢朝官員。在擔任幽州牧期間,他積極開放同遊牧民族的貿易,加深與異族首領的聯係,所以很受那些異族首領的愛戴。
可以說,他在漢胡雙方都有著很高的威望。有他來居中主持調解,解決問題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隻要查明了原因,那麼該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劉虞絕不偏袒誰,公平公正,有理有據,令所有人都信服。
而公孫瓚這個人則相反,這人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個極端民族主義者,一見異族就像見到仇人一般,毫無保留地痛恨胡人。
一旦發生漢胡矛盾,他才不去管真相如何,隻認為直接殺了胡人就好。在他看來,隻要滅了這幫烏桓狗,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調查?調查個屁!
你劉虞想去調查就去吧!我不攔著,我隻按照我的方式去做,直接找到相關的烏桓部落,然後……
屠了。
這下可好了,當事人都被殺光了,劉虞手中的案子直接成了死案。
劉虞
平時為了結好胡人,會不定期賞賜給遊牧民們一些禮品,雖然花費不多,但也是一份心意。但就是這點禮節性的禮品,也多次被公孫瓚搶奪。
一開始隻是搶奪劉虞送給胡人的禮物,到後來連劉虞派發給漢人百姓的物資也照搶不誤,誠心跟劉虞乾上了。
劉虞不能製止,於是上報朝廷訴說公孫瓚掠奪百姓的罪行,公孫瓚也上表告發劉虞辦事不利。兩人相互指責,各有借口和理由。然而朝廷才懶得聽他們打嘴仗,更何況就算朝廷想乾涉也無力做些什麼,於是索性兩不相幫。
以上是公事矛盾,劉虞與公孫瓚之間還有著私仇。
這又要從劉協說起。身在長安的劉協過得並不舒坦,他時刻想要東歸。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皇帝身邊作侍中,於是皇帝派他偷偷地潛出武關,去找劉虞讓他帶兵來救。劉和途徑南陽,被彆有用心的袁術扣留,派遣彆的使者去找劉虞,說要一起派兵西進去奉迎天子。劉虞於是派遣數千騎兵到袁術那,而袁術竟自己留下不予派遣。
起先,公孫瓚看出袁術耍詐,堅決製止劉虞派兵,而劉虞不聽從,公孫瓚就偷偷派人勸袁術扣留劉和,並吞並劉虞派去的部隊。
劉虞得知後與公孫瓚間的仇怨就更深了。
不久,劉和找機會從袁術那逃跑北上,結果又被袁紹扣留。
這兩年,公孫瓚多次進攻袁紹,即使是停戰期間,也會派遣小部隊不斷地進攻。劉虞嫌公孫瓚過於窮兵黷武,怕他成功占據冀州後就更不好控製了,於是不許他再次出兵,並稍稍削弱了他的權限。公孫瓚大怒,屢次違反命令,又開始侵犯百姓。
公孫瓚在州治薊縣東南另築小城以防備劉虞。劉虞幾次邀請公孫瓚,他都稱病不來,於是劉虞密謀征討他。
隻是一直沒有機會而已。現在,機會來了,公孫瓚派遣了部隊去支援黑山軍,而自己的其他部隊則分散在各處“收集”物資,身邊兵力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