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兩晉南北朝!
三楊就是皇後楊芷的父親楊駿和楊駿的兩個弟弟楊珧、楊濟。三楊依靠皇後這個得天獨厚的人脈資源,並乘著司馬炎流連後宮之際很快掌握了王朝的權柄。
晉初那些年在朝廷異常活躍的賈充一派,到了282年4月25日隨著賈充的死而漸漸退居二線了。荀顗早在274年就飛升極樂,荀勖、馮紞兩個人很快轉投三楊的陣地,繼續他們的禍國殃民之旅。
就像是評價好人和壞人,對於忠臣和奸臣的區分,其實也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和深刻的標準。但一個人的行為總能夠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影響,這個影響卻是可以清晰評定的,是好還是壞,是優還是劣。不論你身上貼著什麼樣的標簽,你的所作所為都生動地展現在曆史畫卷中,也在後人雪亮的眼睛裡。
單純地說荀勖和馮紞是奸臣、佞臣,並沒有實際意義,但當細數他們政治生涯中的作為,就不難發現這比那些標簽可精彩得多。
荀勖早年在前朝(曹魏)頗有些名氣,為人也很精明,往往一眼洞察彆人的心思,尤其對上司的心理揣摩得很到位,因此在司馬炎跟前幾十年而從沒受到大的排擠,甚至在289年死後還被追贈宰相。其在晉王朝從政期間長年擔任副總立法長的職務,那是在權力中樞的重要角色,但除去在265年與賈充、杜預、張華等人共同製定《泰始律》之外,並沒有其他留名青史的建樹。
有人對《泰始律》的評價很高,實則言過其實。法律真正的意義在於執行,而不是華麗的條文內容,顯然該項法律在皇權的當時並沒有什麼令人振奮的成果,尤其在處處充滿“人情味”的晉王朝更是乏善可陳。
雖然本職工作做得一般,但荀勖卻很有上進心,在其他方麵做得風生水起。拋去些政治鬥爭的小打小鬨,有一件事就能代表其從政的成果擁立司馬衷與賈南風夫婦。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馮紞以巧言善辯著稱於世,比荀勖更加虛華,但二人有著共同的價值信仰,那就是不遺餘力不計後果地為自己謀福利。
馮紞的成績主要體現在打壓張華和疏遠齊王上麵。
張華為人忠厚務實,是晉王朝不可多得的良佐,但往往這樣的人總是免不了會被八麵玲瓏的人設計,細數古今中外的曆史,中正之人多遭旁門左道的明槍暗箭。
張華與司馬炎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在太子司馬衷的廢立上。白癡太子聲名在外,明眼人都知其不能擔當重任,但司馬炎一來自欺其人,二來受皇後等人的蠱惑,三來因為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很是機靈,也許將來是不錯的繼承人,總之是鐵了心要司馬衷接替自己的皇位,於是支持司馬攸的張華便理所當然的受到司馬炎的冷落。
古時候的家天下講究的就是血統,在弟弟和兒子之間,司馬炎毅然決然地選擇自己的兒子。
282年正月18日,張華被調任為幽州軍區司令長官。看起來馮紞的計策進展不錯,但結果卻不儘如他意,張華到了幽州之後實行較好的安民政策,將漢人與外族的關係處理的非常得當,聲譽更勝從前。
司馬炎眼見如此,便有心將張華重新召回中央,畢竟治國總是需要人才的。
這時候馮紞又開始發功了。
司馬炎對於司馬昭時期鐘會的叛亂印象深刻,加上司馬氏自己都是通過叛亂奪權的,因此對權臣十分敏感。而當馮紞向他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司馬炎的反應甚至有些失態。
馮紞故作隨意地提到鐘會,然後以老實憨厚的姿態勸司馬炎要防微杜漸。這招願者上鉤果斷奏效,司馬炎再三追問朝中是否存在第二個鐘會。
就在一場日常談話中,張華無辜中槍,被指為居心不良的權臣——至少有居心不良傾向的權臣。
自此之後,司馬炎再也不敢讓張華回歸中央,而張華一生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實倒在司馬炎死後才真正上演,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隻是為了最終的爆發而蓄力。
張華的遭遇讓齊王司馬攸意識到了危機。很快他的直覺便得到印證。
在對付司馬攸時,馮紞巧妙地設下陷阱,又和荀勖展開神配合,最終促成了司馬炎的“驅逐令”。
司馬攸自幼便有美名,中年之後的德行聲望更是與日俱增,朝野上下多數對其景仰有加,馮紞與荀勖二人借此對司馬炎施展攻心之計,號稱朝中文武都歸心齊王,隻怕日後太子很難繼承大統。
司馬炎本就忌諱太子一事,經此一說很快就生出疑心,等到下詔將司馬攸放回其封地的時候,朝臣果然紛紛上書為司馬攸辯護。
這一次司馬炎徹底憤怒了,自己的兒子本就智商不高,如今朝中上下竟還都支持彆人,一時間盲目的情感擊敗了理性,越發堅決地要將司馬攸以最快的速度趕出中央。
當然憤怒隻是內在的,表麵文章還是要做,不管實質上情節有多麼惡劣,作為皇帝的他也要將其好好包裝一番。
283年2月,司馬炎下詔將濟南郡並入齊國,接著封司馬攸的兒子、長樂亭侯司馬寔為北海王,賞賜司馬攸軒懸樂器、六佾舞蹈、黃銅巨斧、朝見時可以乘坐皇帝出門時的備用車隊。
司馬攸不是傻子,深知眼前所有這些修飾都掩蓋不住自己被放逐的事實,一時悲憤竟驟然病倒。
這場病來的蹊蹺,隨後的處理更是稀奇。司馬攸心灰意冷之際希望能守在母親墳墓旁,從此再無他求,但司馬炎顯然已決意不讓這個兄弟待在京城,便隻派了禦醫前去探視,禦醫們為了迎合皇帝,異口同聲地宣稱司馬攸身體健康毫無病症。這樣一來,司馬炎更是幾次三番催促司馬攸啟程離京,司馬攸無奈收拾行裝進宮告辭,出宮不過天的時間便大口吐血,很快抱恨辭世,享年36歲。
事後,司馬炎下令誅殺相關的禦醫,讓司馬攸的兒子司馬冏繼承齊王的爵位。司馬冏也是日後八王之亂的主角之一,他漫心的憤怒當是在此時已埋下了種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