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兩晉南北朝!
中山城中軍民嘩變,慕容寶為了平息眾怒,勢必要找個擋箭牌。
慕容麟顯然是不二之選。
此情此景,慕容麟不等慕容寶動手,為了保全性命,已經率先發難。
397年3月13日,也即事發當晚,慕容麟用武力劫持首都東區衛戍司令官、北地王慕容精,要他率領禁軍誅殺慕容寶。
但慕容精義正辭嚴地拒絕了這一無理指令,慕容麟惱羞成怒,斬殺慕容精,然後隻身逃出城去。
經他這麼一鬨,後燕軍民更加慌亂了,無不內心打鼓,隻怕敵人還沒攻進城,內部先亂起來了。
慕容寶也不知慕容麟的去向,而清河王慕容會的軍隊就在附近,擔心慕容麟會奪取慕容會的軍隊,搶先占領龍城,於是召集慕容隆及驃騎大將軍慕容農,商議放棄中山,然後北上固守舊都。
慕容農起初並不認同,慕容隆於是認真分析起來“先帝辛勞經營,終於完成中興大業,可是逝世不到一年,而天下敗壞到如此地步,難道能說我們對得起先帝?
而今外患深重,內亂又起,骨肉同胞,反成仇敵,民心驚疑恐懼,已然沒有力量再抵禦強敵,遷回故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是龍川地方狹小,人民貧困,若我們仍以中國正統自居,急於盼望建立大功,那可是絕對無法辦到的,但如果能節儉開支,珍惜民力財力,推廣農耕,加強軍隊訓練,等候數年,官府與民間,都已經充裕,而趙魏連年戰亂之後,人民對強盜的凶暴行徑不能忍受,懷念燕國當初的好日子,那時候或許有機會率軍南返,恢複舊日河山,即便沒有這個機會,則仗恃山川險要努力固守,也足以安閒地度過歲月,養精蓄銳。”
這一番解說至為詳儘,而且十分契合後燕當下的局勢,慕容寶也表示讚同北遷。
三人都已同意,慕容寶便召集所有部屬,詢問他們的去留意向,有願意繼續留在中山的,會尊重他們的心意。
慕容農的部將穀會歸,悄悄勸慕容農“中山城中的人,都是在參合陂被拓跋珪屠殺的將士們的親屬,父子兄弟眼中的淚水都已流儘,滿腔憤怒,隻求與魏軍決一死戰,卻不幸受到衛大將軍的壓製,遲遲未能如願,當聽到主上北遷的消息,他們都表示隻要能夠得到到慕容皇家的一個人,就擁戴他與魏軍決戰,屆時雖死無憾。
大王最好是留下來,滿足人民的願望,等到擊退魏軍,安撫京畿後,再恭迎聖駕,也不失為一個忠臣。”
慕容農尋思中山城已處於必失的境地,說什麼留下來建功立業,不失為一個忠臣,到時候連命都沒了,頂多隻能當個忠魂而已,堅決不同意穀會歸的建議。
第二天入夜,慕容寶與太子慕容策、遼西王慕容農、高陽王慕容隆、長樂王慕容盛,共率一萬多名騎兵,悄悄出城投奔慕容會的軍營。
河間王慕容熙、勃海王慕容朗、博陵王慕容鑒,年齡都還小,無法騎馬,慕容隆於是再折返中山,親自駕車,帶著他們一同逃出。
他們離開後,將領李沈等人,立刻投奔北魏,樂浪王慕容惠、立法院主任立法官韓範、政府特聘助理行政官段宏、天文台長劉起等人,則率領皇家樂隊三百多人,南下投奔鄴城。
中山城瞬間陷入無政府狀態,人民惶恐無措,城門大開。
拓跋珪大為興奮,準備當夜就入城,但冠軍將軍王建一心搶劫城中寶貝,而晚上搶劫多有不便,於是特意提醒說“深夜入城,恐怕士卒盜取政府倉庫中的金銀財寶,不妨等到天亮再說。”
拓跋珪想想也是,於是停止行動,下令全軍備戰,天亮之後就行動。
但這時後燕開封公慕容詳,因為來不及與慕容寶北上,稀裡糊塗地被城中軍民擁為盟主,於是也不想出城了,下令重新關閉城門,嚴密戒備。
拓跋珪錯失了進城的絕佳機會,天亮後動員所有軍隊展開猛烈攻擊,但一連數日都不能攻克,再度陷入僵局。
不過中山城到底已經空虛,與之前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拓跋珪讓人登上高懸的巢車,向著城中大喊“慕容寶已經拋棄你們,你們何必為了一座孤城,而犧牲了寶貴的性命!”
城中也派一個代表回應道“我們不過是一群無知的小民,隻是害怕像參合陂的將士一樣,投降之後,再被活埋,那倒不如苟延殘喘地多活一天算一天。”
拓跋珪聽此一說,頓時抱恨不已,正好王建就在他旁邊,拓跋珪張口唾他一臉,罵道“都是你出的餿主意!害我現在白白在此耗費時間!”
做過的事注定是不能重來的,拓跋珪雖然惱恨,卻也無計可施,隻能繼續在城外蹲守,找機會攻陷城池。
另一方麵,慕容寶等人走到阱城時,意外和流亡在外的慕容麟碰了麵,原來慕容麟真的想前往接收慕容會的軍隊,慕容寶憤怒之下動員大軍討伐,慕容麟嚇得落荒而逃,集結一些丁零殘餘部眾,投奔蒲陰,又進抵望都。
中山城中的慕容詳得知慕容麟在附近流竄,也派人悄悄出城追趕,成功生擒了他的妻子兒女,慕容麟本人則逃入西山。
兩天後,慕容寶一行終於抵達薊城,此時的宮廷親信幾乎逃散一空,隻有慕容隆率領的數百騎兵,暫時擔任警戒工作,慕容會得到消息,趕緊率二萬人的龐大兵團,在薊城南郊迎接。
但父子見麵的情景卻並不怎麼愉快,慕容寶對慕容會臉上的那種充滿仇恨的表情,印象十分深刻,進城後秘密告訴兩個弟弟慕容隆和慕容農,打算把這孩子廢黜,以絕後患。
慕容隆和慕容農都不讚成他這麼做,認為慕容會還很年輕,卻已經能夠獨當一麵,擔當封疆要員,難免心氣驕傲些,但也僅僅如此,不可能有彆的意思。
慕容寶還是心有餘悸,終於下詔解除了慕容會的兵權,然後把軍隊交給慕容隆,而慕容隆堅決辭讓,於是隻把軍隊的一部分撥付給慕容隆和慕容農兩人指揮,權當侵害慕容會的實力,然後從慕容會的軍中抽調三千人南下協防中山。
可想而知,慕容會有多不爽,為之後的亂局埋下了伏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