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兩晉南北朝!
中原大亂,甚至吐穀渾這樣的選手都參與進來,北燕當然不肯示弱。
不過他們的情形比較特殊,地理位置過於偏僻,所以麵臨的機會也就少一些。
但這不表示北燕就能獨得安寧,與外敵爭雄爭霸是不大可能實現了,絲毫不影響矛盾集中到內部,在平靜多年之後,終於再度爆發宮廷政變。
進入430年,馮跋的身體狀況起來越差,到了9月,已幾乎不能下床,不得不召見立法院副總立法長、高級谘詢官陽哲,進入臥室,交待身後之事,並提前讓太子馮翼接管國事,讓皇家衛隊進入戒備狀態,防範意外的發生。
馮跋的妃子宋夫人,暗中準備讓她的兒子馮受居繼承帝位,便蠱惑馮翼說“皇上的病就快痊愈了,你那麼著急代替陛下君臨天下,真的合適嗎?”
馮翼性格軟弱,認為庶母的話很有道理,擔心受到輿論的攻擊,於是仍回太子宮去了。
宋夫人便借著這一機會,假傳聖旨斷絕了內外交通,有什麼事都讓太監傳話,包括太子在內的所有皇族、大臣都不知宮內的情況。
皇家稽察官胡福,因為太監的身份,得以出入皇宮,負責馮跋的安全保衛工作。
宋夫人不知道這個胡福,背地裡卻和宰相、主管朝廷機要的中山公馮弘打得火熱,胡福很快就把宋夫人的陰謀泄露出去。
作為馮跋的禦弟,馮弘可謂權傾朝野,但當遇到更進一步的機會,自然也不會拒絕,得到宮裡密信之後,立即采取行動,親率武士數十人,全副武裝地突襲後宮。
馮弘威名赫赫,所到之處,禁衛軍不能抵擋,最終一哄而散。
宋夫人這才發現自己根本不能控製局勢,急忙下令關閉宮門。
馮弘有個家僮,身手矯健,是個名符其實的武林高手,翻牆而入,直闖到馮跋的寢殿,並一箭射死了門內嚇得橫衝直撞的宮女。
病床上的馮跋本已到了彌留之際,見此情景,悲憤之下竟氣絕而亡。
這個家僮很快向主子報告了這一喜訊,馮弘於是毫不客氣地進入金鑾殿,坐上了皇帝寶座,接著派人到大街小巷散布消息說“上天突降災禍,先王促然駕崩,太子不在病床旁侍奉,高級官員也不來哀悼,朕恐怕朝野之間有什麼陰謀,國家將陷於危難,便以天王幼弟的身份登上大位,安定國家,文武百官到朝廷報到的,一律擢升二級。”
這種典型的政治文告,或許不會讓所有人都心服,但起碼為馮弘樹立起了正統的名義,即便旁人心有不服,一時也無法動搖新皇帝的地位。
太子馮翼本來想扭轉局麵,率太子宮的衛隊攻擊馮弘,可惜畢竟晚了一步,此時出擊,挑戰的不僅僅是他的叔叔,還有被叔叔拉攏的一大批文臣武將。
結果沒有懸念,馮翼落敗,衛隊也被強製解散。
馮跋這輩子雖沒有特彆耀眼的成就,但子孫眾多,光兒子就有一百多個,加上馮翼鬨的這出,馮弘意識到了這一百多個兒子、數百上千個孫子的威脅,於是先逼迫馮翼自殺,然後把馮跋的所有兒子全都處死。
這麼大的動作,就算是在劉宋、北魏那樣的大國,都算不上小事了,何況北燕這種彈丸之地,消息不久便傳遍中華大地。
然而北魏此時正和劉宋對峙,實在脫不開身,不然必定趁機一擊製勝。
檀道濟退軍之後,拓跋燾有心繼續南下推進,但考慮到戰士征戰日久,人累馬乏,再加上黃淮一帶水災嚴重,隻得讓大軍回國,暫時結束了南北二戰。
為此,司馬楚之頗有微詞,他與劉宋苦大仇深,本想借這次機會一雪前恥,卻在節節勝利之後,突然接到回國的命令,心裡憤憤難平,上疏認為西方的主要敵人已經削平,應對劉宋發起總攻。
拓跋燾不免對他都進行安撫,表彰其為國殺敵的誌向和功勞,同時又詳細解釋回軍的必要性,為避免他意氣用事,特征召他回京擔任散騎侍從官,任命劉宋的另一個仇人王慧龍為滎陽郡長。
王慧龍比司馬楚之要冷靜得多,深知此刻還不是報仇的最佳機會,開始潛下心來完成手頭的工作,在滎陽一待就是十年,農田耕作和武裝備戰雙管齊下,政績斐然,聲名遠播國內外,從南方歸附投奔的也有一萬多家。
因為王慧龍的威望太高,誘使大批劉宋百姓叛變,劉義隆後來都坐不住了,專門派出間諜在北魏散布謠言說“王慧龍自以為功高勞苦,可是官位卻低,打算引誘宋國入侵,趁機生擒司馬楚之等人叛變。”
拓跋燾聽說之後,完全一笑置之,並未相信,還下詔給王慧龍“劉義隆畏懼將軍,就像畏懼猛虎,我自然知道他的險惡用心,這種捕風捉影的言語,想必將軍也不會介意。”
王慧龍很受感動,於是更加賣力為國效力。
劉義隆見沒有效果,惱恨之下又派出刺客呂玄伯前往行刺,對他承諾說“隻要能砍下王慧龍的人頭,封百戶男爵,賞綢緞一千匹!”
麵對如此厚重的封賞,平民百姓出身的呂玄伯怎能不動心,開始細心籌劃行刺一事。
呂玄伯應該想到的,高收益一定伴隨著高風險,王慧龍是北魏有名的封疆大吏,防衛工作必定十分嚴謹,機會並不好找。
思來想去,呂玄伯最終放棄了放暗箭的打算,而準備正麵交涉,然後再尋機會下手。
沒過多久,王慧龍接到報告,說有個南方的壯士請求投奔。
幾年時間裡,南方已有數萬人歸降,王慧龍對此並未起疑,但當呂玄伯請求摒退左右,單獨當麵討論機密時,王慧龍畢竟還是有了防範之心,讓人搜呂玄伯的身,結果當真搜出一把短刀。
呂玄伯頓時麵如土色,連連叩頭求饒,王慧龍歎息說“各為其主儘力而已。”下令將其釋放。
左右隨從都勸他“宋國的陰謀絕不會停止,不殺呂玄伯,何以震懾賊寇!”
王慧龍清描淡寫地說道“我用仁義作屏障,有什麼值得憂慮的。”
仁義並非萬能,更不能阻止身邊狡詐的滋生,但有個好處,那就是沒人喜歡和陰險的人共事,都希望與寬厚的人親近,因此才有吃虧是福的說法。
短期來看,吃虧當時不是福,但如果長期堅持這種習慣,身邊必能環繞一堆朋友,他們起初或許是為了貪圖小便宜,但久而久之,便會被滿心的敬意所取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