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
夏青木前世,也曾有心理學家提出過需求層次學說。
這位學者名叫亞伯拉罕·馬斯洛,他的理論又被稱為“馬斯洛需求層次”。
19世紀40年代,馬斯洛首次提出需求層次學說。
他總結出人類的五層需求,分彆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和安全是基本的生存條件。
社交與尊重符合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生活習性。
實現自我價值則是每個人終極的精神追求。
這套理論簡單易懂,一經公布便廣為流傳,哪怕不學心理學的人也多少聽說過。
但是到了1970年,馬斯洛需求層次又先後被擴充到了七層和八層。
馬斯洛先是在自我實現需求前,增加了認知需求和審美需求,用來解釋人類對知識和美的熱愛。
然後,他又在自我實現需求後,添上了新的終極追求。
一個比實現自我價值,還要高級的需求——
超越需求!
超越需求,指一個人的動機是超越個人自我的價值觀。
乍一聽似乎有些無法理解,但隻要舉幾個例子就能懂了。
為宗教舍命的狂信徒,被宗教迫害的科學家。
為國家殉葬的忠臣,為革命犧牲的烈士。
這些人不惜生命所求的,便是他們的超越需求!
超越需求超越了人的生存本能,是超越一切其他需求的需求!
《孟子》中有段話正適合用來解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