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關鍵的是,在歐洲大陸風起雲湧的狀態下,漢密爾頓和他的聯邦黨卻認可英國的君主、反對法國的共和,一定要和英國站在一起,無視法國之前對美國獨立的巨大幫助。
這對於大部分美國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
尤其是以傑斐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人,他們普遍認同法國、反感英國,為此對漢密爾頓和聯邦黨人大加抨擊。
但是華盛頓也承認漢密爾頓的實用主義還是有點道理的,因為法國目前的狀態顯然無法對外部進行乾涉,他們麵對整個歐洲的圍攻,自顧不暇。
但是英國卻可以。
如果在這個時候美國站隊法國,並且用經濟手段幫助法國,引起英國的進一步憤怒,很難說英國會不會再次發動戰爭進攻美國。
要知道,眼下美國連成型的海軍都沒有,正式的美國陸軍編製也隻有八百人,其他的都是各州民兵,聯邦政府要辦事,要平定什麼叛亂,基本上都要征調各州民兵組成臨時軍隊。
這種情況下和英國開戰,純屬郭小四和大姚打籃球——自取其辱。
所以漢密爾頓的主張是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的,這一點,傑斐遜等人也無法反駁。
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們願意認可漢密爾頓的政策,尤其對漢密爾頓試圖對英國出讓利益換取英國在國內工商業經濟發展上的支持這一設想感到十分不滿。
這不僅是因為共和與王權之間的對撞,也是因為民主共和黨人所代表的經濟利益團體的切身利益。
美國要發展工商業,還是要以損害農業利益為前提來發展工商業,農場主們和自耕農們願意接受嗎?顯然是不願意的。
但是現實問題擺在眼前,怎麼解決呢?
傑斐遜腦袋一轉,天才般的大腦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求助中國人。
中華聯邦也是共和國,大家都沒有皇帝和國王,所以中華聯邦應該不會對他們懷有惡感。
同時中華聯邦具備強大的軍事力量,尼德蘭、西班牙、葡萄牙、帶英都在中華聯邦手底下吃過敗仗,前三者徹底喪失東亞和東南亞的勢力範圍,後者被迫和中華聯邦平起平坐,共同享有對東方貿易路線的掌控權。
所以中華聯邦絕對有實力可以庇護美利堅。
而且中華聯邦也具備強大的經濟力量,其擁有的絲綢、瓷器、茶葉和其他的手工藝製品對於歐洲乃至全世界來說都有巨大的誘惑力,甚至可以說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顆火星就是波士頓傾茶事件,由此可見中華聯邦的經濟底蘊。
從1784年開始,美國已經開始嘗試和當時的清政府建立商貿關係,雖然沒成功,但也能維持一定的商貿關係,且探索了一條成功的航道,這很重要。
而當下,如果可以實現和中華聯邦政府的商貿關係認定,並且建立友善的外交關係,不愁不能利用中華聯邦強大的經濟力量擺脫對英國的經濟依賴。
對於傑斐遜的想法,當時的美國內閣會議上是有過一陣沉默的。
倒不是說大家在意漢密爾頓的想法,而是中華聯邦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有點微妙。
趙學寧的《共和國》在歐洲火爆的不得了,堪稱歐洲第一暢銷書,銷售量已達幾百萬冊,美國人自然也通過自己的途徑得到了這本《共和國》,美國政府高層幾乎人手一本,日夜誦讀。
比如華盛頓本人也得到了一本《共和國》,他挑燈夜讀,連續好幾個晚上都隻睡了兩三個小時,把《共和國》第一卷看完了,然後感到有點莫名的微妙的情緒。
這種情緒幾乎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美國人都產生了。
因為趙學寧對美國的感官並不好。
趙學寧在《共和國》裡對美國的政治體製持批評態度,尤其是對於美國政府鎮壓謝司起義這件事情很不滿意,批評了美國政府高層對人民群眾的野蠻。
同時,趙學寧認為美國的共和並不是真正的共和,而是出於妥協目的的共和,他們所謂的三權分立也不是真正的三權分立,而是一群心思各異的人為了各自利益的平衡經過妥協和交換之後勉強達成的共識。
借助三權分立這個外殼,美國內部的權勢擁有者們創造了彼此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勉強同意建立一個聯邦製度的美國。
美國之所以沒有建立君主體製是因為沒有一個具備絕對威望的天降猛男存在,如果有,這個人十之**會成為國王,而不是成為總統。
美國的體製是妥協的產物,外部威脅存在的情況下尚且還能維持,一旦外部威脅不再,內部矛盾會迅速激化,迫使美國走向內戰亦或是對外擴張的道路,如此才能緩和矛盾。
如果選擇對外擴張而不是內戰,那麼矛盾會一直存在,不會真正解決,對外擴張的霸權道路並不能徹底解決矛盾,反而會不斷加重矛盾的體量積累,等待著總爆發的那一刻。
總之,是美國成就了三權分立,而不是三權分立成就了美國。
趙學寧並不看好美國的共和。
看完這本書,華盛頓是真的很驚訝,要不是趙學寧沒有更加深入的分析美國國家內部的種種具體矛盾,他幾乎都要懷疑趙學寧是不是天上的神使,下凡旁觀了整個美國的建國之路。
儘管如此,趙學寧對美國內部矛盾的分析和部分預測也讓華盛頓心驚膽戰。(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