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死了,值得麼?當初王允如何?還不是在李傕郭汜兵臨城下之時,被劉協給拋了出去,平息兵怒。”
“住口,你怎可如此直呼陛下名諱?王司徒又豈是你能夠隨意評論的?這天下,正是因為宦官和外戚相互之間爭權奪利,又不斷的打壓士族,最終,最終才落得如此的下場。若是天下在我等士人的手中,何愁天下不平?四海不靖,百姓也不至於流離失所。”
“如今這天下,正是在我等士族的全力扶持之下,才得安定,你之前口口聲聲的說著民心,又何曾真正的看到民心?你之前所說的為往聖繼絕學,如此見風使舵,又繼的什麼絕學?先賢聖人難道就是教了你這些麼?”
“我輩有識之士,值此天下大亂之際,當知有所為,有所不為,可是你看看你自己,除了大鬨宮門,在你的書院裡麵說著要大一統以外,這些年來,你還做了什麼?”
“如今漢室傾頹,大廈將傾,更需要有人站出來,誓死不屈,讓所有人看看天下人心,看看什麼是道義,如此才算是為往聖繼絕學。”
“至少,也要讓我的死,來警醒世人,有人抵抗過,今後也不斷的會有人抵抗,不斷的會有人站出來維護道統,維護大義。”
“先生這又是何苦?”夏侯信已經放棄了用荀惲和荀家來說服荀彧的希望了,荀惲本身就娶了曹操的女兒,所以曹操壓根就不會對荀惲動手。
“能夠為道而死,我甘之如飴,又何來苦一說?唯一的苦,恐怕就是我自己一步步的將曹孟德推到了如今的地步。”荀彧有些慘然,又有些落寞,甚至帶了些許的悔恨。
“時間不早了,子義,回去吧,即便大漢難以再現,我也依舊願為大漢而死,僅僅就是為了我心中的那個理想。”
夏侯信聽完了荀彧的話語,想著自己還是沒能勸荀彧改變想法,也隻能是默默的接受。
回到了書院之後,又開始處理起曹衝和呂玲綺的事情,總想著能夠在這兩件事情中找尋到一些蛛絲馬跡,從而徹底的揪出那人到底是誰,或者那股勢力到底是什麼人。
曹操下了朝之後,就回了自己的書房,腦海中卻是不斷的回想著朝堂荀彧的激烈反對。
義兵?
匡扶漢室?
忠貞之誌,謙退之節?
愛人以德?
嗬嗬嗬,說的好聽,說的好聽!
自己自黃巾之亂起兵三十年了,討董卓、迎漢帝,滅袁術,破呂布,官渡一戰大破袁紹,又南下平荊州,施行屯田之策,收攏流民百姓,震懾異族邊關,對於大漢可以說是再造之功,可怎麼就變成了這般模樣?
難道荀彧不知道麼?難道他聽不出來麼?董昭都已經說了,豈可以一人而阻眾望?
而且不能進公位,就不能繼續對跟隨自己的軍功集團封賞。若是自己不滿足,不答應,那麼等待自己的,恐怕就是這些人的刀子。
文若就不能為自己考慮考慮麼?漢室已經不可複,他與自己攜手多年,自己又不會虧待了他,就不能支持自己麼?
理想,真當那麼重要?
你既然要為理想而獻身,那麼,孤就成全了你。
“來人。”
一聲的呼喊,就有人立刻出現在了曹操的麵前。
曹操指了指書房內早就準備了多時的食盒。
“算了,還是孤自己送過去吧。”
來人也並不多話,隻是將這食盒拎起,然後就匆匆朝著荀彧的家中送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