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出兵的時機實在太好了,經過了半年的努力,李嚴徹底的說服了申氏兄弟。在即將秋收之際,在申氏兄弟的裡應外合之下,憑借5000精兵迅速拿下了上庸城,分出1000人馬守住上庸之後,自己率領剩餘的人馬,整合了申家和上庸城的魏軍,開始攻占宛城。
宛城太重要了,一旦拿下了宛城,就可以切斷洛陽和荊州的交通,自己隻要守住宛城,再派遣人在荊北地區不斷的散播謠言,從而擾亂軍心,更加方便自己徹底的拿下荊北地區。至於荊州南部,那就給孫權吧,就是江夏城也可以給孫權,隻要宛城在手,拿下武關等地,拿下長安洛陽,就是不世之功。
李嚴此刻心中很得意,覺得自己這一步棋還是走對了,接下來自己隻要有足夠的耐心和韌勁,就一定能夠成功,到時候即便是諸葛亮,也再無法壓製自己。
李嚴率領著8000人馬,來到宛城下,宛城守將在守了五天之後卻不戰而退,李嚴輕而易舉的就拿下了宛城。
“都說曹魏軍隊精銳,宛城如此重要的地方,戰力居然如此拉胯。”
站在宛城的城頭,心中誌得意滿,又有些擔憂。曹魏不是沒有將領,可卻突然之間讓出了宛城,而武關方向卻重兵集結,包括原先宛城的守軍,也撤退到了散關附近。
西南方向的夏侯尚還牢牢的占據著南郡。
猛然間,李嚴覺得這一幕似曾相識,可到底是哪裡不對勁,又說不出來。自己的能力,可比不過那個男人。
————————
“李正方輕舉妄動,坑害士卒,實乃是大漢的罪人。”
諸葛亮得知了李嚴出兵的消息,立刻就慌了,這和自己原本定下的目標完全不對,如今蜀中力量不足,根本不足以分兵出擊。李嚴所部三萬人駐紮永安一線,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曹魏和孫權對通過水路或者武陵的小路進入蜀中,而不是進攻。
蜀中雖然兵力不少,可周邊需要防禦的更多,南蠻,孫權,西羌,還有曹魏,可謂四麵皆兵,若不是蜀道艱難,恐怕再多一倍的兵力才能受得住。
諸葛亮拿著軍報,對照目前雙方的形勢開始直接在桌上畫出了草圖,當初的隆中對,諸葛亮就提出了上將帶荊州兵馬向宛洛,而自己率軍出秦川的戰略構想,對於這兩個地方的城池分布,山川地形早就了如指掌。
簡單的寥寥幾筆,李嚴如今的麵臨的局勢就清晰的出現在眼前。
孤軍深入,後方即便有援兵,可補給線過長,糧道極其容易被斷,這是犯了兵家大忌,枉李嚴還自稱名士,又怎會如此為利益所誘,衝昏了頭腦?
“來人,速速召集眾將議事。另外立刻派人通知宗預,率領兵馬在南鄉附近紮營,隨時接應李嚴潰軍。”
此刻,諸葛亮已經料定了,李嚴這次出兵的結局。
“李正方,你還派人沿江而下,準備拿下秭歸城,以為沒了魏延,這秭歸城就那麼容易拿下麼?那夏侯信出鎮荊州三年,這夏侯霸若無幾分能耐,夏侯信又怎麼會將他放在秭歸城?”
又是寥寥幾筆,諸葛亮將永安西麵的雙方兵力部署又畫了出來。
若是此戰能夠拿下秭歸城,倒是好事情,可一個秭歸又怎麼能頂得上李嚴麾下的5000精銳?
得知秭歸城被攻擊,在江陵的魏延必然出兵相救,到時候江陵城說不得就會空虛,自己是不是可以利用一下?
“命秦宓出使江東,就說我軍從上庸出兵,攻打長安、秭歸,到時候江陵城空虛,這江陵城若是孫權有能力,便去取了。”
孫權對荊州有多渴望,諸葛亮心中極為明白,若是江陵城空虛了,孫權必然會讓人派兵攻取,而江陵城被攻擊,魏延必然會率軍撤退,固守江陵城。
“命陳到率領本部兵馬,到景山駐紮,若是夏侯尚出兵,陳到所部必須擋住夏侯尚大軍,確保李嚴軍隊平安撤退。”
“再命趙雲,率領水軍,阻斷魏延西進支援夏侯霸,若是,若是子龍大軍到時,李正方已經敗退,那,那就守住永安,接引宗預和陳到大軍。”
在眾人趕到之前,諸葛亮就已經作出了諸多的安排,至於其餘的調集糧草諸事,諸葛亮都托付給了蔣琬,自己則是率領3000前鋒人馬先行。
“公琰,相府諸事就全部托付給你了。不需要過於擔心,隻要永安還在我軍手中,無論是孫權還是曹魏,都沒辦法沿江而上。此番征調成都的民夫和糧草,都隻需要沿江而下,這比北伐運輸糧草容易,你即可下令,沿途調集船隻,分段運輸,可以增加運力。此番秋糧收割之後,還要組織百姓再搶種一些菜蔬,這民以食為天,要保證百姓這冬天不會餓死。”
“丞相放心,琬必然竭儘所能。”
“此番出征,司馬懿作為成都令,也會協助你征調民夫,運輸糧草,你不必太過擔心,隻要他勤勉任事便行。”
諸葛亮將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完,又請司馬懿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