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道詔令在大秦掀起了一波無比沸騰的浪潮。
普通的黔首們自然是無比欣喜。
畢竟現今的田稅本就不算多,這下又免了十年口賦,日子可不比那些授了勳爵的人家差到哪去。
若是風調雨順的話,最不濟在餐食上也能填飽肚子。
而能得了這樣的恩惠,首謝始皇帝,其次便是黃品。
為了表達發自內心的謝意與敬意,誇讚與稱頌是必不可少的。
甚至做完了田間的活計,相遇到一起要不喊一聲祝始皇帝、安國侯壽萬年,就像缺了點什麼。
而除了嘴上說說,黔首們還有實際行動。
大多的鄉裡都為始皇帝與黃品立了長生牌位,祈福兩人長壽萬年。
而沒有其他心思的富戶豪強們,雖然比不上黔首們那麼狂熱,卻也極為欣喜。
畢竟國債的回報可不是小數,而且還是可以選擇如何抵償的。
若光靠著田裡的產出,不遇上災年的話,恐怕幾十年也得不來這麼多利。
至於彆有用心的富戶豪強,算是痛並快樂著。
國債背後的彎彎繞,大多都能猜到幾分。
但這就是一個陽謀,明知道是坑也要往裡踩。
畢竟河西可是牧馬之地。
而且河西與隴西隻有一河之隔,而過了隴西便是內史郡。
隴西的總體地勢雖然也算險峻,可比起關中東邊的函穀關還是差了許多。
買了國債,便有了光明正大往河西送人的理由。
待秦人勢頭稍弱,或是嬴政死後,完全可以對關中進行兩麵夾擊。
除此以外,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拿此事散布謠言用以詬病嬴政。
即便是不能行夾擊之勢,也能大大折損嬴政的聲望。
因此這些六國餘孽全都是一邊咬牙罵著嬴政與黃品,一邊搶著到郡治去買國債。
不過不管稱讚也好,咬牙被罵也罷,黃品這一次算是徹底在大秦家喻戶曉。
連孩童都能隨意說出些黃品立下的功勳。
而關外各郡如此,關內自然更是如此。
即便黃品一直窩在藍田大營,也能感受到黔首們的那股炙熱。
自打詔令傳下去的第二天,就不斷有黔首到營門前來叩謝,順便再送上些自家最能拿出手的禮品。
黃品可不敢真受了黔首們的叩謝。
接連幾天派人勸說後,才稍稍消停了些。
甚至為了更為穩妥一些,不給相府那幫人詬病的機會。
黃品乾脆喬裝打扮成鹹陽城裡普通貴人,出營到外麵躲一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