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債所有關聯事宜的徹底結束,宮城裡從初夏到深秋一直都在忙碌的各個廨舍,終於恢複到了往常的樣子。
雖然手頭上的活計依舊許多,卻不必再如先前一樣連喝碗荼湯的功夫都沒有。
不過各府廨舍裡的書吏能得以忙中偷閒,一眾朝臣卻依舊歇不下來。
因為終於到了錢有了,花銷的大方向也初定,該仔細商量具體分配的環節。
既然是商量,自然就要召開大朝會。
而朝會剛一開始,沉寂許久的李斯就率先站起走出了班位。
李斯這個舉動,不但讓一眾朝臣有些不錯愕,就連始皇帝都是如此。
至於錯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李斯從廷尉升任為左相,職能上已經從單一執掌謀一方麵變為統籌全局。
大朝會便如如後世公司開會一樣,先由問題部門表述問題。
其他部門群力群策,副總做個全麵總結,最終由老總拍板。
李斯的位置相當於副總,本該是做總結發言,但卻做起了下邊人的事。
這極為不尋常。
李斯看到眾人的反應,心中無奈的一歎。
他也不想這樣自降身份的率先開口。
可大朝會不是幾個或是十幾個重臣與始皇帝在後殿關起門來的拍板議事。
說錯話或是思慮不周沒多大問題。
而在大朝會上,拋出問題的同時也要準備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策書。
先前因為黃品府門被潑糞,以及國債引發的一係列事情,與下邊的人已經有了些隔閡。
雖然後來極力彌補,算是又把人心給重新聚了起來。
可經了這一回事,李斯已經將下邊的人看清楚。
到了關鍵時刻,這些人根本不堪大用。
加之國債的數目實在讓人眼紅,誰都想咬上一口。
讓下邊人先開口,必然隻顧爭成一團,無心他顧。
而至於無他他顧的是什麼,原因更簡單。
李斯要對黃品進行反擊。
送黃品南下時甩出的那份國製,讓李斯當時就生出了極大的危機感。
回去反複看了不下數十遍,越仔細琢磨越讓李斯渾身發冷。
眼下左右兩相為百官之首,權柄上極大。
對上,在有些事情上甚至能與皇帝掰掰手腕。
對下,因九卿各管一攤,權柄分散不說,還要全靠左右兩相從中統一調度與協調。
而黃品拋出來的新製,則是三公相互牽製,左相兩相的權柄大為削弱。
九卿改為六部後,三公間執掌的權柄更明確的同時,大大提升了相互間的協作,再不必需要左右兩相從中斡旋。
從明麵上看,唯一的好處就是官員任免由皇帝親敇,改由六部中的吏部掌管。
但仔細想想,最大的好處則是由執掌吏部之人得了。
左右兩相從中得的好處隻是次之。
若是執掌吏部的人像是蒙毅這樣的,兩相乾脆就撈不到好處。
可以說新製上下兩頭都得利,唯獨中間的左右兩相在失利。
不過想到新製好處雖然對上下兩頭明顯,但短時間內根本沒法改製。
因為權柄劃分的越細,所需官吏也便越多。
如今大秦上下都缺官吏,且並非表麵上那麼安穩,輕易改製必然要出大問題。
其次,大秦朝堂上大多朝臣為關東士卿,就算是改製也還是原有的朝臣得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