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豪門公子,品味方麵碾壓日本那堆所謂公子。
出了伯爾尼,向東路過盧塞恩,再從蘇黎世的南邊抄近路,繼續一路向東前往瑞士和列支敦士登邊境的下烏爾嫩,隨後向南進入阿爾卑斯山的腹地,前往一個叫庫爾的小鎮,班得瑞那夥人目前就呆在那裡。
庫爾很美,很安逸,很寧靜,很有古代風。
一座人口僅3萬多的小鎮,當年是羅馬帝國的軍事重鎮,鎮守阿爾卑斯山口的交通要道。
聖盧修斯大教堂是此地最著名的古建築。
陳文和霍萊見到了正在吵架的彼得博薩和奧利弗施瓦茨,來到了博薩長居的豪宅。
見識到了草創期班得瑞營地的樣貌。
一個詞:豪華!
各種樂器齊全,鋼琴都是一台三角。諸多錄音設備分門彆類,擺放在不同的架子上,極其專業化,甚至還有一間用隔音玻璃隔出來的錄音室。
陳文曾經在滾石公司滬市機構的錄音棚錄過單曲,還是有點見識的。
趁著班得瑞兄弟和霍萊聊天的工夫,陳文端詳了一會,這間大屋子裡裝備,碾壓趙經理那個地下工廠的錄音室。除了沒有大型的中控台,其他物件基本上跟滾石唱片的錄影棚能拚一下。
彼得博薩是瑞士人,奧利弗施瓦茨是德國人,兩人的第一語言都是德語,英語也說得沒問題,但不會法語。
霍萊的母語是法語,英語也很好。隻有陳文是隻懂法語,英語二把刀,初中水平嘛。陳文中文滿級,但另外三人不懂漢語。
四人用英語做交流,為了照顧陳文,霍萊經常用法語為他做點翻譯。
大家都是音樂人,而且同為20來歲的年輕人,很快就聊到了一塊去。
這哥倆為什麼會吵架呢,為了曲子的事。
磕磕絆絆,連聽帶翻譯,陳文總算鬨明白來龍去脈,這哥倆為兩首歌的歌名在吵吵。
彼得博薩是個富N代,到底有多富,富了多少代,恐怕沒人說得清,他自己也從來不說。
總之,這人很富。
富到什麼程度呢?可以一輩子什麼活都不乾,天天過著奢靡的生活,而且是很頂級的那種消費水平。
但人家彼得博薩不是紈絝子弟,他是個有追求的富家子弟,他特彆喜歡音樂,十多歲的時候為了音樂他決定做點事情。
博薩是個很可愛的大男孩,毫無貴族子弟的傲慢,敞開了向陳文霍萊介紹他的追求。
彼得博薩在音樂欣賞方麵的造詣很深,不光聽,他還自己作曲。不會演奏任何樂器,怎麼辦?人家有錢,這就好辦了。
每當彼得博薩有了樂曲的構思,他就花錢請人演奏,他哼哼曲調,讓那些演奏家幫忙加工出來。
彼得博薩聘請的演奏家,那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整個樂團地請。維也納、柏林、慕尼黑那些著名的交響樂團,彼得博薩動不動就是聘請他們整個樂隊,來把他創意構思的小調給加工成交響樂。
一般人得攢很長時間工資,才能夠去一趟維也納、慕尼黑聽一場全球最著名的交響樂團的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