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東電視節白木蘭獎是電視行業的最高獎項,於每年7月中旬由滬東廣播電視台,也就是番茄台承辦,頒獎典禮的規模雖遠遠比不上全娛盛典,卻也是群星薈萃,大佬雲集,堪稱一大盛事。
提到番茄台,沈亦澤就來氣,好的不學,竟然學芒果台跟風他的節目,這樣搞下去,頂多兩三年戀綜就要被拍爛了。
周五跟江南衛視《詩詞大會》的主創團隊彙合後,由夏榮生帶隊,一行7人飛抵滬東。
主辦方早已備好專車,將眾人一路送到酒店。
沈亦澤剛進房間,門鈴響起。
是夏榮生的秘書。
“台長想請你吃下午茶。”
他說。
“好啊!”
隨秘書上到頂樓茶餐廳,夏榮生伸手指指對麵的座位,溫和地笑笑:“坐吧,偶爾吃個下午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沈亦澤不解其意,附和一句便老老實實坐下。
很快,他就懂了。
下午,各大電視台的節目組、各劇組的導演、主演陸續抵達。
應酬自此開始。
跟著夏榮生的一大好處是,以夏台長的地位,不需要沈亦澤四處奔走,這些業內人士自會主動找上門來。
一個下午,沈亦澤見了好幾個大牌導演,十幾個視帝視後,實力派演員、知名編劇更是不計其數。
他的方法簡單粗暴,就是廣撒網多斂魚,逢人就遞名片,真誠地表示希望有機會可以合作。
夏榮生也在一旁幫襯,誇起沈亦澤來毫不吝惜讚美之詞,什麼“腹有詩書,匠心彆具”啦、什麼“卑以自牧、不露圭角”啦、什麼“劇集、綜藝無有不精,作曲填詞名噪一時”啦……
文化人花樣就是多,不像沈亦澤就隻會說臥槽牛逼。
雖然是翻著花樣誇,卻始終恰如其分,一點沒有誇大其詞。
但聽在彆人耳裡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眾人一看沈亦澤這麼年輕,潛意識裡就不相信他有這麼大本事,隻覺得兩人關係非凡,夏台長言過其實。
直到沈亦澤自報家門,隨便說了幾部具體的作品,眾人才相顧失色,立馬坐直身體,嚴肅以待,有兩位導演甚至當場邀歌,希望莊老師為他們的電視劇製作主題曲。
沈亦澤沒有立即答應,而是讓兩位導演先把創作要求發他郵箱,他看過之後再做決定。
等大大小小的劇組見得差不多了,沈亦澤由衷地向夏榮生表示感謝。
夏榮生隻擺擺手,端起茶杯說:“彆急,你才吃了幾塊糕點,茶還沒喝呢!”
沈亦澤之前沒聽懂,現在怎會不明白?
夏台長的意思,分明是還有更重要的人要見。
他便沉住氣,抿了口杯中紅茶。
這家茶餐廳提供的是英式下午茶,他本來就不怎麼喝茶,對這種舶來品更是一竅不通,就胡亂點了個阿薩姆紅茶。
出乎意料的,還挺好喝,入口濃烈,卻有種淡淡的麥芽香和玫瑰香,正好可以除掉西式糕點齁死人的甜膩。
沒等多久,夏榮生口中更重要的人便到了。
“夏台長,好久不見!”
兩名襯衫西褲,發型板正的中年男子笑著同夏榮生握手。
“劉導、鄭製片,彆來無恙啊!”
三人寒暄兩句,夏榮生為沈亦澤介紹:“劉錦源劉導,鄭彥成鄭製片,這二位可是國內最頂尖的綜藝導演和製片人,春晚的總導演和總製片一茬接一茬地換,但導演和製片的名單中永遠有他倆的位置。”
劉錦源和鄭彥成,這兩個名字好像在哪兒見過?
沈亦澤回憶了一下,很快想起來。
本屆白木蘭獎最佳綜藝節目的提名中,有一檔央視三套的節目《說文解字》,其導演和製片便是眼前這兩人。
原來是央媽的人!
“夏台長說笑了,最頂尖談不上,頂多不丟人!”
劉、鄭二人謙虛道。
夏榮生微微一笑,向兩人介紹沈亦澤:“這個年輕人,我說名字你們就知道是誰了——他叫沈亦澤。”
兩人對視一眼,驚訝道:“你就是寫出《心動的信號》和《詩詞大會》的沈亦澤?!”
沈亦澤坦然道:“這兩個策劃的創意是我寫的。”
劉錦源嘖嘖稱奇:“我倆來的時候還在討論,說這個沈亦澤肯定是個資曆深厚的老策劃,對市場的敏銳度和對觀眾需求的把控實在太到位了,沒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很難做到!哈哈,沒想到剛分析完,立馬被打臉了。”
幾人都笑了。
鄭彥成問:“你今年多大?”
沈亦澤如實回答:“27。”
“了不起!”劉錦源感歎,“我做了十幾檔文化類節目,沒一檔的收視比得過《詩詞大會》,《心動的信號》更不必說,它的收視記錄恐怕是很難打破了。”
難嗎?
沈亦澤不以為然,他手裡還握著好幾個現象級的節目策劃呢!
心裡這麼想,嘴上卻說:“收視不是評價一檔節目優劣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標準,尤其在今天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能不隨波逐流,堅持做有內容有意義有啟發的節目,更加難能可貴。”
劉錦源笑道:“我完全同意。你說的這些更證明《詩詞大會》的了不起,不僅有內容有意義,還兼顧了收視,我和鄭製片,以及台裡所有的工作人員,想做的便是這樣的節目。”
沈亦澤眼睛一亮,知道機會來了,立即說:“不瞞二位,其實除了《詩詞大會》,我還有另外一個文化類的節目策劃。這個策劃的主題跟文物有關,旨在通過演繹文物背後的曆史與故事,拉近當代人與曆史文物、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我個人認為非常適合央視。”
“文物?”鄭彥成眼睛一亮,琢磨道,“聽起來倒很新穎,也跟《詩詞大會》一樣有趣嗎?”
沈亦澤笑道:“趣味性肯定有,但不是這檔節目的賣點。文物是一個橋梁,一個聯結,我的想法是以文物為線索,將曆史長河中的點滴穿引成鏈,進而激起公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這種價值導向和情感共鳴才是節目的核心要義,也是我心中的文化類節目該有的樣子。”
鄭彥成略顯激動地說:“我們致力於文化類節目這麼多年,你所說的這些,跟我們的目標和追求完全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