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5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2萬家,管理基金數量153萬隻,管理規模21萬億元左右,私募基金成為高淨值客戶財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之一。
公募和私募基金的投資策略區彆:
1、策略類型方麵的差異
私募基金相較公募基金有更為豐富的策略類型,可以滿足高淨值客戶個性化的配置需求。
公私募基金共同擁有的主觀股票多頭策略外,私募基金還有獨具特色的股票多空策略,即做多一籃子股票的同時做空指數或者一攬子股票,以期獲得多空兩個方向的收獲。
此外,私募基金中還有相對價值策略,能夠為投資者提供穩健收益同時控製波動,例如市場中性策略、套利策略等。
私募的量化策略更具多樣性,策略迭代速度更快,在算力的投入上更多;公募中也有一些量化基金,但主要是指數增強基金,並多為中低頻策略。
私募管理人策略能力從傳統的多因子模型,到中高頻量價模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算法,並不斷擴展在基本麵因子、另類因子等方麵的投研能力。
在高頻交易方麵,公募基金基本上沒法開展這個策略。由於公募產品在選股範圍、交易頻率、日內反向交易等方麵的限製,使得公募基金的量化策略產品總體上表現不及私募基金同類策略。
除了在主觀股票策略、量化股票策略的差異,公募和私募基金也有很多具有各自特色的策略類型。
比如公募基金有行業基金、主題基金、寬基指數基金、ef基金等等,假如投資者自己有著明確的中短期擇時觀點、行業選擇方麵的傾向,那階段性投資相應公募基金是為一個性價比更高的選擇;還有,qdii公募基金是現階段國內投資者投資海外市場的一個最為方便、低成本的選擇。
而私募基金也有獨具特色的投資於期貨市場的a策略,可以獲得與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低相關甚至負相關的投資收益。
在a策略裡的一些中高頻交易策略,具有很高收益風險比。此外,近兩年市場上比較火的衍生品雪球類策略,提供了與其他策略完全不同的收益風險結構,滿足了特定投資者的風險收益訴求,它也僅限於私募型產品的形式。
私募型產品策略裡還有投資於多種資產類型的宏觀策略、投資於多個細分策略的混合策略、投資於私募基金的私募fof策略。
2、投資工具、投資範圍的差異
由於公募基金是對最廣泛的公眾進行發售,認購起點低、公眾的金融專業知識水平差異較大,因此監管機構對公募基金的運作進行了嚴格的限製,公募基金基本上隻能投資標準化的股票、債券,而且會限製股票資產倉位、杠杆水平、持股集中度、日內反向交易、限製對衝工具的使用等等。
相對而言,私募基金是針對合格專業投資者非公開募集的,法規對上述各項交易標準較為寬鬆,基金經理的操作空間更大。
例如在遇到市場大跌的行情時,基金經理可以采取降低股票倉位、靈活使用股指期貨工具、融券等方式來減弱市場對產品淨值的負麵影響。此外,私募基金策略裡能夠投向期權、期貨等金融工具,通過一定的策略組合,可以提供低風險、穩健回報的產品。
3、基金經理驅動因素的差異
公募基金的考核多數是看相對收益,看重同類基金排名,容易造成資金抱團現象,哪個主題強、哪個板塊好,公募的資金就會蜂擁而入推高股票價格。
私募基金經理因為不太需要考慮相對排名,更關注絕對收益,所以相對可以保持獨立一些。
有些資深的私募基金經理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堅持自己的風格。由於驅動因素的不同,導致在牛市或者結構性牛市時,公募的收益要好於私募,但是在震蕩市或者熊市時,私募整體的收益要好於公募。換句話說,公募進攻性更強,防守方麵是私募強一些。
此外,私募基金可收取一定的業績報酬,疊加較為完善的薪酬激勵機製,吸引更多行業優秀人才,近年來“公奔私”熱潮湧現,這有利於私募行業的規範與高質量發展。
二、選擇公募和私募產品各自關注的一些要素
當前全市場公募基金數量已經超過1萬隻,基金公司上百家,基金種類也日趨繁多,如何從中篩選出匹配投資者自己需求的基金其實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
在不同的資產大類當中挑選績優的公募基金產品涉及很多環節:觀察產品的長中短期業績表現、基金經理的穩定性、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風格,能力圈、基金公司的整體風格等等。由於公募基金信息透明度高,以上的諸多環節還是能逐一把握的。
國內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數量眾多,不同策略間、相同策略不同產品間收益和風險的離散度也很高,產品業績的不一致性,不能僅憑某隻產品的投資收益就確定管理人的能力。
私募管理人投資能力參差不齊,我們需要重點考察私募機構的穩定性、是否有完善的投研流程和風控流程、明晰的股權結構,在投資方麵還得重點考察基金經理個人的性格、過往的投資經曆、投資風格,管理過多大規模的資產等等。
由於私募信息透明度低,在產品選擇、基金經理選擇上,投資者麵臨很大的選擇困難,這個時候需要專業機構、專業團隊為高淨值客戶進行遴選。
此外,一些頭部品牌、業績優異的境內或者境外私募資管機構一般隻跟頭部的專業財富機構合作,這時候高淨值客戶跟頭部專業財富機構合作能夠獲得市麵上更好的資產、更為專業完善的投顧服務。
三、到底是買公募還是私募?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身的投資收益目標、資金配置時長、風險承受能力、資金用途等,隻有了解自己真實的情況與需求,才能夠選擇最合適的基金產品。
同時要秉持以資產配置為理念,根據現階段的宏觀經濟、市場情況等因素,進行基金組合均衡搭配,然後具體可以考慮以下幾點。第一,要配什麼策略?量化中高頻、a策略、套利策略隻能在私募裡找。
第二,如果是以投股票為主的產品,那到底是需要進攻性強、防守弱的公募,還是進攻性一般、防守能力強的私募?
當然有一些私募的操作也是比較類似公募的。主觀多頭策略的私募,除了需要能夠做出超額收益之外,回撤控製能力是個關鍵的考慮因素。如果回撤控製能力較差,同時長期費後收益又不如公募的話,這樣的私募機構會逐漸被市場所淘汰。
第三,假如投資者自己有著明確的中短期擇時觀點、行業選擇方麵的傾向,那階段性投資相應公募基金是一個性價比更高的選擇。公募基金裡麵有非常豐富的行業基金、主題基金、寬基指數基金、ef基金、qdii基金供投資者進行選擇。
第四,能否找到合適的私募管理人?這是個大問題,如果投資者沒有能力找到,那選公募也是個選擇或者通過專業機構來進行配置。從追求絕對收益回報的目標來講,私募基金更適合中長期投資。
四、基金是分散投資,還是集中投資?如果分散,一般建議持有幾隻呢?
關於組合構建,全球最著名的基金評級機構晨星(ar)曾做過一個假設的投資組合:基金個數從1到30不等,同時更換組合中的基金品種,隨著持倉基金數量的增加,組合的波動在逐漸下降,持有7-8隻基金,分散效果最好,性價比最高,持有超過15隻基金,邊際效益幾乎為零。
把組合控製在6-10隻左右是性價比最高的。數量太少容易風險過於集中,數量太多又會趨於指數化,削弱了基金經理主動管理帶來的超額收益。同時要注意組合的內部結構,進行“核心+衛星”的配置,確保資金重心配置在核心品種上。
在衛星品種上,要避免風格過於集中,進行靈活調整。從高淨值客戶實現長期穩健收益的角度,通過構建全市場公募和私募基金組合,總是可以構建出能夠匹配高淨值客戶投資需求的配置方案。
不建議以私募或公募來區分基金的好壞。對於高淨值客戶來說,因為其可投資金融資產較多,能夠選擇的範圍更廣、產品更多,如果僅僅是因為私募是高起點、非公開募集的方式,就限製了選擇範圍,是非常可惜的。
最後,投資者買基金要用更長遠的視角,綜合考慮市場大環境、基金經理投資經曆及超額能力、基金公司是否能夠穩健經營、以及投資者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進行投資。最後再加一句行業名言: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