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是不可以買所有港股,隻能買其中的一部分股票。投資者的交易範圍包括:恒深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分股、恒深綜合中型股指數成分股、市值50億港元以上的恒深綜合小型股指數、同時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的AH股、同時在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的AH股等。
此外,香港投資者通過深港通和滬港通業務等業務購買大陸股票時,股票標的也是受限製的,主要包括:AH股,上證180指數成分股、上證380指數成分股、市值60億人民幣以上的深證成分指數股票、市值60億人民幣以上的深證中小創指數股票。
散戶投資港股的風險在哪兒?
雖然A股和男足是兩個永恒的調侃對象,但說句公道話,隻能炒炒A股,對於很多股民而言,可能是一種幸運。以前隔著大洋看美股和日股,看中概股一路大漲,總覺得美股、港股是Eay模式,等真的進去了,才發現“資本主義的賭場”才是水深火熱。
理論上說,港股的上市公司大都是內地公司或者內地業務占比高的公司,其基本麵與A股更相似,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者結構的差異。
散戶占交易量的比例,A股、港股與美股分彆為80,20,25,港股的交易結構更類似於美股。可能現在比例會有少許變化了。
這個交易結構是如何影響投資的呢?本文以最常見的抄底行動為例,分析散戶在港股投資中的困境所在。
散戶主導的市場特征抄底行為上,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有不同的決策點。
股票超過50的大幅下跌,一般都伴隨著基本麵的問題。所以抄底需要同時考慮“股價”和“基本麵”這兩個因素,“便宜”不是重點,重點是“性價比”。
同時,股價不但反映了當前因素,也反映了未來的預期,“現狀”和“未來”構成了決策的另一個維度。
但這四個因素的判斷卻有難易,其中股價跌幅直觀簡單,對所有人都有影響。
股價的技術形態分析,雖然直觀但需要豐富的交易經驗和技術分析的學習;基本麵的判斷因素,財務與經營狀態都是公開數據,但仍然需要一些研判能力,這兩個因素,難度中等。
最複雜的是對基本麵未來的趨勢判斷,既要有對行業規律的前瞻性認識,也要理解公司具體的經營戰略、產品競爭力、管理能力等等,屬於難度最大也最關鍵的判斷因素。
大部分散戶都處於第一象限的層次,更多靠跌幅判斷是否可以抄底,所以散戶占比高的市場,股價下跌了一段,就會吸引大量的抄底資金介入。
少數散戶具備了第三象限的能力,習慣於基於現有財務資料和行業特征判斷“估值合理性”,但因為財務數據的滯後性,跌幅到了一定程度,很容易得出“估值低,可以抄底”的輕率結論。
另一類技術分析散戶,具備了第二象限的能力,喜歡從技術形態上判斷底部,但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建立在“統計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屬於“自我實現”,即相信技術分析的散戶占比越多,技術分析越有效,所以技術分析更適合判斷短期股價的走勢。
A股那些基本麵緩慢變差的公司,股價在技術最常見的形態叫“抵抗式下跌”,即“下跌平台下跌”的形式,就是由上述三類散戶的合力造成:
股價向下緩緩下跌一段時間後,由於基本麵變化滯後,顯得估值很低,吸引了一些“財務分析型”散戶,這些散戶的抄底,常常導致股價跌幅“由急變緩”,很容易在技術上形成“底背離”,背離形成後,股價至少會出現一個平台整理,出現一定的底部特征,吸引了“技術分析型散戶”。
散戶主導的市場,“抵抗式下跌”成為最主流的下跌形態,客觀上延緩了下跌的速度,讓散戶有足夠的時間判斷基本麵的惡化,從而賣出減少損失。
相比之下,機構主導的市場則凶險得多。
機構主導的市場特征:
大部分機構都處於“象限4”的狀態,有專門的研究團隊和券商投行的賣方服務,能夠對行業和公司基本麵的趨勢進行預判,區彆隻是有些水平強,有些水平差,有些風險偏好高,有些風險偏好低。
機構與散戶有一個明顯的區彆:一旦意識到公司的基本麵正在變差,而且這種變差是趨勢性的,就不會因為“估值不高”而繼續持有,因為業績都不確定了,估值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更重要的是,散戶研究覆蓋的對象有限,更傾向於“判斷題思維”,隻要“我”覺得性價比高,就持有標的A,也沒空看其他標的;而機構的研究覆蓋更多行業和標的,屬於“選擇題思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標的A的性價比也不錯,但B更高,所以賣A買B。
所以在機構主導的港股和美股,一旦公司的基本麵發生變化,股價的下跌速度非常之快。
當然,港股機構主導的市場也因此產生了另一個特征交易趨同性。
由於機構投資者接受的都是差不多的賣方服務,研究方法相似,加上機構之間的交流又很頻繁,個股跌多了,大家就會相互打聽消息,很容易產生一致性意見,即同一時間內,大量機構基於相似的“看空”理由對同一類標的進行賣出甚至做空。
機構的“一致**易”一旦產生,還會“自我強化”,就算是持有相反看法的機構,為了避免虧損,也會暫時先賣出或“做空”,等待股價啟穩後再買回來,以回避損失。
“一致**易”會導致股價大幅超跌,這種超跌可能構成“空頭陷阱”的投資機會,但更多情況下,它的作用是加速完成下跌的過程。
美股與港股又有不同,A股的散戶以不到30的持有市值,創造了80的交易量,是流動性的主要來源,美股雖然是機構主導,但有全球的流動性支持,港股則是兩頭不占,個股一旦失去流動性,看似沒有利空消息,股價就是天天跌,對沒有基本麵分析能力和港股交易習慣的散戶,是很難避開的。
港股適合散戶嗎?
我國的投資者教育總是容易把散戶看作是“追漲殺跌”,實際上,“追漲殺跌”是一種基於“右側趨勢交易”的投資體係,本身無好壞。
相反,根據我的觀察,A股散戶投資者的“追漲殺跌”行為,隻在少數人或少數狀態連續大漲或崩潰式下跌下出現,大部分散戶正常狀態下更喜歡“逃頂抄底”。
“抵抗式下跌”中,每一波抄底的資金,都會成為下一波做空的動力,但也有一部分套牢後“躺平”,起到了鎖定流通籌碼的效果,跌到後來,那些底部垃圾股的流通盤大半都掌握在“躺平”的散戶手上,導致股價“跌不透”。
相反,港股如果沒有什麼知名度、不進港股通,沒有A股,景氣度差的時候常常跌到難以想象的“清算價格”。
港股有這個特點,對於習慣“逃頂抄底”的A股股民,既可以是陷阱,也可以是機遇。
說是陷阱,地板下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還有十八層,加上港股對信息披露要求低,股價已經腰斬了,你還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跌。
說是機遇,一旦基本麵逆轉,同樣是因為沒有散戶“逃頂”資金的壓製,漲起來很是飛快,加上底部的估值跌得足夠便宜,港股每年的十倍牛股數量,並不亞於A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