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持倉客戶數量極速下降,公開看到的客戶持倉數據,已不到巔峰時期的四分之一以上了,到底是誰趕跑了中國股民?
2024年六月,中國結算公布的持倉投資者數量為4993.61萬,已經跌破5000萬關口,也是近20個月持股投資者數量首次跌破這一關口;
目前還在交易的賬號隻剩22.65。而且以前一個投資者可以開20戶不同的券商,近幾年這些拖拉機賬戶才被取消,每個投資者最多隻能開通三家券商的賬戶。
米雲估計真正的活躍投資者可能不到一半,可能市場就剩2000萬戶被動持倉的客戶,還可能有點水分,消失的賬戶是空倉了還是銷戶了,暫時不見相關報道。
看見結算登記公開的數據,現在在A股持倉的散戶,隻有5000萬。以前的數據是2億股民,7億基民。去散戶化比較徹底,不管是空倉的,還是銷戶的,總之客戶數據在減少,近幾年基本上沒有跑步進場新開戶的數據了。前幾年還每月公開一次新增的開戶數據,最近兩年都沒有公開報道了。
感覺這個市場要把散戶趕儘殺絕,真令人痛心了,機構也好,外資也罷,主要還是對大A沒有信心,米雲是鐵頭娃了,反正不會銷戶的,入市十五年來,基本上都是全倉的價值投資者,雖然今年兩次受到暴擊,但沒有傷筋動骨,沒有踩雷,還有翻身機會,未來幾十年的市場總會有一天變成熟,米雲也希望自己能堅持到那一天的到來。
現在回過頭看看前十年的持倉客戶數據,看數據的變化有多少影響:
2014年6月底,A股賬戶的持倉市值分布呈現以下特點:
持倉市值在一萬以下的賬戶頂多持倉1900億,而持倉市值在10萬以下的賬戶按每戶6萬計算持倉總量為1.4萬億。
持倉市值在10萬到50萬之間的賬戶按每戶25萬計算持倉量為1.7萬億,50萬到100萬之間的賬戶按每戶75萬計算持倉量為6500億。
持倉市值在100萬到500萬之間的賬戶按每戶250萬計算為1.35萬億,500萬到1000萬之間的賬戶約有4.1萬戶,持倉總量按每戶750萬計算為3000億。
持倉市值在1000萬到1億之間的賬戶有2.2萬戶,按每戶5000萬計算持倉量為1.1萬億。
總體而言,2014年6月底的總賬戶數為5248萬戶,其中50萬以下的賬戶占98.78,持倉總量約為3.29萬億。
特彆是10萬以下的賬戶占84.14,持倉總量約為1.59萬億。這組數據顯示,在牛市過程中,10萬以下持倉市值的賬戶總體市值變化不大,而一萬以下的賬戶數量大量減少,表明散戶解套或者投入資金增加。
50萬以下的持倉總量從3.3萬億增加到4.3萬億,說明絕大多數散戶利潤不大,隻有約6的人趁牛市東風資金達到了50萬以上,包括新入市的資金。
此外,大戶資金在牛市中的增長尤為顯著,14年6月底,50萬到1億的大戶持倉量為3.4萬億,而到了15年6月底,這一數字增加到了9.9萬億,顯示出1000萬以上的持倉賬戶是這個市場的主導力量。
中登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到年底,A股市場有效賬戶達到.29萬戶,期末持倉賬戶則達到5365.68萬戶,兩項數據分彆較去年年底增長883.82萬戶和19.32萬戶。
2014年的5000萬戶持倉,到2024年的5000萬戶持倉,看起來數據沒多少變化,十年又走完一個輪回。
2015年6月,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公布上周6.297.3投資者開戶等的數據。
1.上周新增A股投資者自然人非自然人合計新增明顯減少,隻有51.29萬。
2.期末持倉投資者數量為5091萬,比上上周增14萬。
3.期間參與交易投資者數量為3081萬,比上上周增長154萬。
米雲感覺2024年年中公布的持倉客戶數據,又回到了2015年年中了,十年一輪回,米雲沒等到牛市的再次到來,第一次懵懂的經曆了短暫的杠杆牛市。
2016年持倉投資者的數量和比例均有所下降。
在2016年,持倉投資者的數量從2015年末的5116.95萬戶減少到5048.44萬戶,減少了118.51萬戶。這一減少體現在持倉投資者比例上也同樣明顯,比例從2015年末的51.63下滑至2016年12月23日的42.84。
到了2016年末,持倉投資者的數量雖然有所上升,達到5043.66萬個,增幅為0.34,但持倉投資者數占投資者數的比重為42.70,較11月下降0.36個百分點。
中國結算的一份數據顯示,2016年歲末持倉的自然人占了99.85,其中持有A股流通市值在1億以上的有4680人,僅占萬分之一;47.92的股民持有110萬元,占比最高;24.37的投資者持有1萬元以下;所持市值在1050萬之間的人,占比21.32。
從2016年年末持倉情況看,持倉投資者僅有5043.66萬戶,僅占了42.7,空倉投資者占了57.3。
從全年看,僅有4944.33萬個投資者近一年內參與了二級市場交易,其中又有近八成期末持倉。
4680人持有市值1億以上,作為一名股民,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比如持有多大市值、還有多少人跟你並肩作戰。有幸的是,你會發現持有A股流通市值過億的人是“萬裡挑一”,不需要太難過。
在2016年歲末持倉的自然人多達4930.79萬戶,占了99.85。機構投資者數量隻有7.2萬戶,也就是說散戶數量約為投資者數量的685倍。
近六成投資者被嚇退,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近一年中,近六成的投資者並沒有參與二級市場交易。
參與交易的隻有4944.33萬個投資者,占期末投資者數的41.86,其中接近八成的人歲末持有證券。
未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6866.71萬個,占期末投資者數的58.14,其中過八成期末未持有任何證券。
這些數據顯示,儘管投資者總數在增加,但持倉投資者的數量和比例實際上是在減少的,反映出在2016年,更多的投資者選擇空倉或不參與交易。
可能數據多少有點水分,客觀上存在一人多戶,米雲自己就貢獻了三戶,米雲當時也沒有開20個賬戶,完全沒必要,資金量太小,米雲的三個賬戶也基本躺平,沒有任何操作,有少量持倉,一年基本不交易一筆。
截止到17年中報,A股散戶持股比重為54.91,機構持股比重為45.09,其中包括3.01的基金、2.17保險資金、0.76企業部門持股和0.41的社保資金。在全球比較上,A股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總市值比值居中,機構投資者流通市值比值靠後。
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末,滬市自然人投資者持股賬戶數為3934.31萬戶,持股市值共計億元,占比21.17,較2016年末下降2.53個百分點,這已是散戶持股比例連續第二年出現下降。
其中,持股市值在10萬元至100萬元的自然人賬戶持倉占比下降最快,降幅為0.84個百分點。10萬元以下和1000萬元以上的兩個極端則相對穩定,持倉占比下降幅度均小於0.3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呈現連續兩年上升。截至2017年末,專業機構持股賬戶數為4.86萬戶,持股市值共計億元,占比16.13,較2016年末上升0.55個百分點。
自2014年滬港通上線以來,北上資金在A股中漸漸占據一席之地。2014年至2017年,滬股通持倉占比持續攀升。截至2017年末,滬股通持股市值共計3322億元,占比1.18,較2016年末上升0.46個百分點。
在2017年價值投資風格蔓延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整體盈利明顯跑贏散戶,且兩者之間的差距快速拉大。
統計顯示,2017年自然人投資者整體盈利3108億元,2016年為虧損7090億元;2017年專業機構整體盈利億元,2016年為虧損3171億元。2017年機構整體盈利金額是散戶的3.6倍。
兩者之間的盈利差異或許來源於各自的交易風格。統計顯示,自然人投資者的交易金額占2017年交易總額的82.01,機構僅占14.76。由此可見,散戶在日常交易中明顯偏向於中短線交易,機構則更傾向於長期持股。
2017年以前交易所有公布數據,持倉投資者數量在4900萬5100萬,中國結算2017年2月就停更數據,最後一期4896.54萬人;持倉和總開戶人數占比一路下滑,截止到2017年2月發布數據的最後一期,下降到42,最近結合互聯網的休眠賬戶統計,可能下降到30,如果還是5000萬人,那隻有25。
每周參與交易的人占比就更少了,2017年初就降到12,曆史上還有更詳細的空倉賬戶數,一年未交易的賬戶數,可參考性一般,當時統計統計口徑是一人多戶,2015年以後口徑是一人一戶,不以總賬戶數據為準,以證件號和姓名為準,一人多戶,統稱為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