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於萬曆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後,明廷是直接從民間征收現銀充稅的。
此舉有利有弊,好處是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亦在一定程度緩解了社會矛盾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給垂垂老矣的大明續了半條命。
有了這麼多銀子,明廷才能每年持續給邊軍投入巨量經費。
但弊端也很明顯。
首先,各地官府會“一條鞭法”的要求之外還會私自增加苛捐雜賦,使得民間怨聲載道,而且稅法規定隻收銀兩,百姓自然沒有那麼多整銀,都需要將碎銀重鑄,那麼在銀兩熔鑄過程中產生的“火耗”就需要百姓自己承擔,成為了官員的灰色收入。
並且,百姓在交稅之前需要將手中的糧食換成銀兩,這兌換彙率則由商人說了算,經常會有黑心商人趁機哄抬銀價,導致“銀貴穀賤”,百姓手中的糧食不值錢,農民的負擔又會加重。
再比如大明的遼東邊軍轄區。
原本明廷的糧食要從江南漕運至京師,再運往遼東,成本非常高昂,後直接改成了運輸體積較小的白銀,但此地的經濟本來就不發達,也不是什麼產糧區,這種災難性的輸入通脹直接導致糧價一路暴漲。
儘管邊軍的待遇還算不錯,但士兵那看似豐厚的餉銀卻根本買不了多少糧食,填飽肚子都是問題。
有些時候,甚至根本買不到。
綜上所述,有了這個前車之鑒後大將軍徐晉決定施行兩種征稅法。
既農稅征收實物,商稅征收現銀。
這所謂的農業稅其實很好理解,誰的地誰繳,像無地流民或者佃戶群體自然無需繳納。
如此才能解放出大量的勞動力投身於手工業和工商業。
而各縣稅課司則隻會征收糧食,這些自耕農種稻子就繳稻子種小米就繳小米,無需兌換,也無須繳納現銀。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若那個狗官看不上實糧,非要收銀子。
那就等著掉腦袋吧!
不過,縣稅課司收到這麼多的糧食後肯定不能像銀子一樣運來運去,畢竟體積在那放著,運輸極為不便。
考慮到這點,在大將軍徐晉的指示下,“龍興糧行”很快成立。
此機構屬於官方組織,跟“龍興銀行”一同接受戶部管轄,糧行於各縣皆會設置一個分行,一般離稅課司的衙門不遠。
老百姓在繳農稅時先將糧食交給稅課司,稅課司經過清點統計之後再由龍興糧行接收,後者將按官價折銀付給稅課司,這些錢最後又會回到戶部的財政係統。
對著這些收來的糧食,龍興糧行會視上級單位指令進行處理,比如賣掉一部分或是儲存在各地糧倉。
這些存糧也是保鄉軍士兵和文武官員平日的口糧和戰備糧。
若遇見市場糧價大幅度漲跌,嚴重影響民生之時,龍興糧行還能向市場投放一部分糧食,讓糧價趨於穩定。
有了這個農稅係統,可以有效避免豐年傷農而災年百姓隻能餓死的慘況,哪怕是大豐之年,糧行也隻會按上麵製定好的價格進行收購,沒人敢趁機壓低糧價。
另外,在商稅方麵,大將軍徐晉也是細細琢磨過的。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查漏補缺,保鄉軍的商稅係統也趨於完善,雖然十稅一的基本原則沒有變,但這隻是針對經營普通商品的商賈而言。
像什麼絲綢啊香料啊茶葉等等屬於奢侈品範圍商品,其附加值和利潤極大,甚至是暴利,那肯定不能按十稅一這個標準征收了。
適當的往上提提標準是很正常的嘛。
當然了,要把這些稅務查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賬目這玩意很容易作假,很難根據營業額去征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