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從土匪到列強!
與此同時,在雲南方麵的作戰中,征夷大將軍羅延康率領的北伐軍已將沐緬聯軍擊潰,大軍自曲靖府而出後,直奔昆明而去。
十數日前,緬軍統帥莽白在野戰失利後果斷後撤,意圖在滇地劫掠一番後便退回緬甸,正在攻城的沐軍遭盟友背叛後士氣大跌,又逢城內賊兵趁機出襲,身後那支剛剛擊敗緬軍的賊兵也餘勢不減的衝來。
兩相夾擊之下,本就因攻城而疲軟的沐軍首尾難顧瞬間陷入混亂,其統領楊文秀無計可施,隻得率少量精銳狼狽而逃。
此役中,北伐軍三萬將士共陣斃沐軍七千餘,俘虜兩萬四千餘人,另有一兩萬號潰兵遁進山林鄉野之中。
不過這些俘虜和繳獲的軍輜,自有大後方派來的軍部乾吏來接收,至於那些逃兵也有衛戍兵來抓捕,因此這些瑣事並不會耽誤大部隊多少時間。
而徐晉之所以對這雲南勢在必得,除了地緣上的考慮和消滅潛在對手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雲南是大明最重要的產銀地,其銀礦的產量和質量都首屈一指,早在宋元時期就聞名遐邇,毫不誇張的說,在明廷的每歲征收的“銀課”中,此地所產的白銀要占總數的一半。
滇銀的品質極佳,甚至要比市麵上的其他白銀價值更高,一旦失去這個貴金屬重要產地,對明廷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而雲南的白銀產區礦脈分布廣泛,其中又以“大理”“楚雄”“永昌”三地最甚。
不過從世界範圍來看,滇銀每年產出不過三十多萬兩,產量極其有限,遠遠無法和美洲或日本的白銀規模相比。
大明的礦脈貧乏,白銀產量欠缺,再去掉人工成本和冶煉成本後,利潤就更是少的可憐。
不過徐晉之所以要將這雲南控製,倒也不光是為了那每年十來萬的利潤,而是因為此地對明廷非常重要。
常言道,敵人不願意看到的,就是我們要做的。
如今保鄉軍控製兩廣之後,大明已經失去了重要的火炮來源和冶煉基地,再失去最重要的白銀產區後,定是雪上加霜,其整體國力將會得到進一步削弱。
誠然,大明本就是一麵四處漏風的破屋子,保鄉軍的出現相當於連牆都給它掀了一麵,可以想象的是,以後明軍在對付關外韃子和內地義軍上隻會更吃力。
而羅延康在率軍進發昆明府的途中便已從斥候那得知一項重要情報,緬軍在當地大肆掠殺之後,如今正在圍攻昆明城。
不過由於此城甚為堅固當地軍民抗夷之心尤為堅定,那莽白遲遲未能拿下。
雲南的老百姓可能對這沐國公沒太大好感甚至稱得上厭惡,但對這些外邦賊子可就是仇恨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要是讓這些夷兵打進來,誰都彆想好過。
而就在北伐軍將士大肆進發之際,一則勁爆的小道消息已通過內務統察局的手段宣傳到滇地各府縣,引起當地民間輿論一片嘩然
“據聞,那沐國公沐天波為了能在雲南繼續作威作福當自己的土皇帝,致百萬黎庶性命於不顧,竟與狼子野心的緬軍苟合,不但引其入境,還放縱緬兵在各地燒殺!”
這份消息通過某些“說書先生”的熱心傳播後,可以說是直接讓沐天波身敗名裂臭不可聞,連沐家在雲南最後的一點威望也不存在。
尤其是那些飽受賊亂之苦的百姓,恨不得將此人生吞活剝,方能稍解心頭之恨!
當然了,這消息的內容是有真有假,某些信息顯然經不起推敲,沐國公引緬軍入境確有其事,但人家也根本不想讓這些賊子在滇地肆意搶掠啊,這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不過眼下這個局麵,此人即便想管也是有心無力,畢竟自身都難保。
不過老百姓可不管這些,大夥隻要稍微動點腦子就知道沐緬二軍苟合肯定是真,否則,後者是如何大搖大擺的進雲南?
你沐國公跟誰打,怎麼打,都不重要,但是彆禍害大夥啊!
於是,在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下,這則小道消息也是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了喪心病狂的“溝子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