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是從2022年穿越到1958年的,那時候黃河發大水,把原身衝進了河裡。
原身自然是淹死了,他從2022年穿越了過來。
作為穿越者,他和這個時空的人不一樣。
1958年的華夏人,對s國人可以說是感恩戴德,親切地稱為老大哥,並且全方位地向s國學習,軍事體係、文化體係、教育體係全麵向s國靠攏。
這也是有原因的。
c國戰爭時,s國給了華夏很多援助,老百姓隻知道s國給了華夏很多武器和物資支援,但是不知道這裡麵華夏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一五計劃時,s國支持了華夏的工業化,一共156個工業項目,確實給華夏很大的幫助。
但是陳晉在前世看過資料,木星芯片裡也有詳細的資料,知道s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對華夏有多大的傷害,兩國關係也轉向急劇對立。
從資料裡可以看到,其實華夏和s國在早期是互惠互利的。
在“一五”、“二五”計劃實施期間,s國繼續向華夏提供包括機器設備在內的支持,而華夏則以農產品和礦產資源回報。
在1959年之前,兩國之間的交易是保持平衡的。
但是到了1959年,由於大飛躍造成的農業巨大的滑坡,貿易平衡被打破,因為無法及時交付農產品給s國,華夏開始出現了巨大的債務。
官方數據顯示,到了六十年代初,儘管華夏對s國的債務有所減少,但由於貿易違約和裝備交接帶來的遺留債務,仍然不容小覷。
1960年夏季,s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突然決策,包括撤回在華專家,以及追討c國戰爭時期的軍事債務,這次行動對華夏經濟與對外貿易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曾經,這些軍火貸款曾經象征著社會主義陣營的互助,未過於計較金錢價值,而如今s國的追債,進一步加深了兩國之間的裂痕,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華夏的三年災害。
當然,三年災害的因素是多方麵的,s國因素與大飛躍、自然災害共同構成“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困局。
所以陳晉對s國沒有什麼親近的感覺,甚至還有些敵視。
而c國,在陳晉看來就有些搞笑了。
眾所周知,c國在1905年被倭國吞並,從此成為了倭國戰車上的一部分。
誠然有一部分c國人在堅持抵抗,南部和北部的抵抗方式也有所不同。
南部的c國人,也就是後來的k國人,采取的是刺殺的方式,通過刺殺倭國高官和將領進行反抗,說實話屁用沒有,殺掉個彆倭國高官和將領,對局勢沒有任何作用。
沒有漂亮國人,k國人一輩子也沒辦法建國。
這也很好理解,為什麼前世很多人都說,k國人膽子真大,敢在漂亮國的軍事基地上建國。
全世界有漂亮國軍事基地的國家,當地人都在驅趕漂亮國駐軍,隻有k國人跪地哀求漂亮國駐軍留下來。
沒辦法,c國軍隊的大炮就架在距離其首都三十多公裡的地方,炮彈就能直接炸到首都,如果沒有漂亮國,k國直接就不存在了。
就這樣的一個國家,一次民調顯示,竟然有83的人想和華夏一戰,真不知道是誰給他們的勇氣,梁靜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