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福德書院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教書先生,這個先生姓何名寰字寧之,之所以說他聞名鄉裡是因為何寰是舉人之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何寰年輕時曾是官至六品的翰林院修撰,雖然他的修撰也不是自己考來的,後來又因為朋黨之爭被判流放黔地,幾經波折,風聲過後雖性命無憂,卻也因此被奪官。
何寰年事已高,再也無心官場。家中妻子皆被牽連流放,於是在黔地定居下來。前知縣大人惜才,看中其學識允其教書養家,適逢福德書院開館,海子塘村長不知從哪兒得了風聲,先下手為強將人請了過來做山長。
等李家眾人抵達的時候,福德書院外已有三三兩兩的家長帶著孩子在門外等待。畢竟是農村,能狠下心來花錢供兒子念書的家庭畢竟在少數。
李淩峰數了數,大概有八人和自己一樣是前來蒙學的,加上自己一共九個。
福德書院院門高大莊重,牌匾上龍飛鳳舞寫的寫著書院的名字,顯得大氣恢宏。正門上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副對聯,看得出是出自一人之手。
寫的是
黔地人文,此為根本。
大夏道統,得所師承。
李淩峰安靜的站在書院門口等待,待過半晌之後,才有一位身穿學士服,兩鬢花白的先生走了出來。
秀才先生陳懷臉上掛著溫和的笑,看著書院門口的學習和家長先是拱手一禮,自我介紹之後,緊接著又介紹了福德書院的大體情況,最後說了一些感謝的話。
大體意思就是感謝各位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福德書院來蒙學,承蒙厚愛,我們一定會悉心教導的。
說完最後陳秀才又拱手一禮,然後開口道“入學事務繁雜,還請諸君相助。”
說完,從書院門內出來兩位同穿學士服的青年,李淩峰看兩人的衣服款式、發型和年齡,猜測應該是學院內的師兄。
兩人也是對著眾人一禮後,按照陳秀才的吩咐一人領著家長前去西院繳納束修,一人則留下來帶著九個孩童前往後堂“正衣冠”。
九人在師兄的示範下學得有模有樣。
檢查合格後,就到了“拜師禮”的環節。九個孩童魚貫而入,在學堂內,李淩峰見到了剛剛在門外的陳秀才還有三個他不認識的先生。
這三人也是福德書院的教習先生,其中一個正是劉舉人,還有其他兩位也是秀才,一位姓楊名知茂,一位姓周單名一個騫字。
四位先生端坐在前方的椅子上,何舉人坐在上首位,皓首蒼顏,身正目肅,一張方臉不苟言笑,顯得頗為嚴厲。他的下首坐著的是楊知茂,其次是陳懷和周騫。
眾學子好奇的打量著先生,四位先生也觀察著九位學子。
李淩峰在最初打量了一眼後便收回目光,畢竟他覺得在讀書這件事上自己算是個老油條了,又不是真的小孩子,沒有那種興奮和好奇感,心裡卻琢磨著破蒙的內容。
何舉人的目光從前至後,目光睿智深沉。
當視線落到末尾的李淩峰身上之時不由一頓,覺此子於眾人中昂首挺胸、目不斜視,雖年齡最小,性情卻是極好的。
不錯,不錯。
何舉人滿意的摸了摸花白的胡須,隨即向各位夫子示意了一下,眾夫子點頭後,陳秀才起身,對著各位學子進行訓誡。
“夫聖賢之書,教人明禮知義,知孝檢行,故弟子有禮而知先後,明義而為君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書猶良藥,惟讀書可以醫愚,不讀書無以明誌,汝等須勤而好學,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切不可玩物喪誌。明白否?”
“弟子謹記!”
在九位學童異口同聲的答完誡言後,陳舉人喚來剛剛領著李淩峰他們過來的師兄,師兄帶著眾人依次行禮拜師。
直到最小的李淩峰行完拜師禮,才到下一步“朱砂啟智”,由於何舉人學問最好且又為長者,所以所有學子的額中紅痣皆由何舉人親點。
擊鼓的順序也是按長幼次序,由師兄帶領眾弟子前往書院門口擊響“明誌鼓”。待擊鼓儀式完成後,終於到了李淩峰最關心的“破蒙”這一步。
“破蒙”是蒙學最初先生判斷學生資質的方式,如果資質差但“不過十”還能當個普通學子,如果“過十”則會被書院勸退,但如果先生覺得你聰穎,便會收做親傳弟子悉心教導。
可以說差距是很明顯的。
李淩峰雖身負才學,但也想拜個好老師,自然要好好表現一番。
喜歡寒門出了個狀元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寒門出了個狀元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