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官經第一卷不多,內容上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大體上就是在說人要知道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天地,感恩君主……
李淩峰捂臉,果然主流思想不論什麼時候都有被推崇的理由。這放在華夏古代,不就是《孝敬》、《道德經》和忠君思想的融合嗎?
在他默默地看完一遍後,發現小堂哥還在專注地理解自己那本書所講的內容,於是又拿起夏官經再一次接受了思想的洗禮。
終於,等到李仕仁讀完第一卷的內容,把手裡的書放在桌子上後,李淩峰也跟著抬起了頭。
嗯,資質尚可。
李老二見兩人不過半盞茶的功夫就讀完了,滿意地點點頭,然後才開口問道:“如何?你二人有何所得?”
有何所得?
李淩峰和李仕仁聽見李老二的問話後旋即開始思索起來,想著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略微思索後,李仕仁就和李淩峰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後率先站起身來。
李仕仁起身說:“君子立身處世,應知養德。不亂於行,不困於心,不縱於欲,行事有依,為人知理,方能成事。”
李老二聽後先是點點頭複又搖搖頭。
“你且坐下。”
李仕仁看著父親點頭又搖頭,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自覺自己雖然答得不出彩,但也不至於錯啊。
那父親搖頭是什麼意思呢?
李淩峰看著小堂哥疑惑不解的樣子和二伯的動作,心中明白二伯真正想問的是什麼,如今又更加確定了。
“峰哥兒,你且來說說。”李老二端起茶碗,先輕呷了一口,然後看向了侄兒。
自己的兒子雖然說得不錯,但卻並沒有領會到他的真意,答題須知意,如果連所問都不清楚,又何談作答呢?
就像你寫了一篇文章,詞藻豐富,韻律優美,寫意豐富,好得不得了,可是你卻跑題了,你覺得能拿到高分嗎?
不過雖然兒子沒答出來,但是說的確實不錯,看得出來在書院認真學習了。
李老二沒有繼續深究。
他覺得二人尚且年幼,又首次參考,有所疏漏實屬正常。
在他的心裡,對李淩峰的答案其實沒有多少期待,畢竟年長的兒子都答不對,那更年幼的侄兒恐怕也會錯。
心裡如是想,卻並未開口打擊。
就算兩人都答錯了他也能理解,而且這也是他今日要教的第一課。
看見二叔開口讓自己作答,李淩峰放下手中的書緩緩起身,心中對自己的判斷再無遲疑,說道:
“稟二伯,侄兒覺得這《夏官經》的詞句雖長短不一,卻每一句簡明要義精短乾練,平仄有韻又表意深刻,確為行文典範之一。”
李淩峰的回答不出意外的讓李老二意外了。
他本以為小侄兒會像仁哥兒那般回答讀文章的感受,剛準備開口一起鼓勵二人一番,沒想到話還沒出口,侄兒的回答倒是讓自己先愣了一下。
竟然對了?
李淩峰不知自家二伯心中所想,要說他為何不回答看了夏官經的讀文感受,還得感謝他的語文老師。
剛才二伯給他們拿書之前就已經說了什麼‘科考題目變化但行文要求不會變,縣試答卷行文要求自有章程’這樣的話,然後才讓兩人看書回答感受。
這感受當然是對文章行文特征的感受,又怎麼會是詞句為自己帶來的感受呢?
感謝小學語文老師,感謝中學語文老師,感謝高中語文老師。
要不是她們不知道多少次在自己耳邊重複,李淩峰也不會一看到題目就下意識結合上下文審題。
讓他不僅明白了二伯所問的真意,也對二伯想要教導的第一課了然於胸。
審題確實是寫文章最開始且最重要的一步!
李淩峰的回答不僅讓李老二驚訝,李仕仁在聽到之時也愕然不已,當他眉頭緊鎖著思考後又突然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是了。
父親語境中的意思分明是讓他們回答行文特征,而非讀文感受。
他竟然沒有認真審題,就自信自己能夠答出。隻是稍加思索就開口了,這是馬虎,也是輕視。
考試答題最忌的就是心浮氣躁,導致不知題之所言。
他年長於峰哥兒,卻竟然沒有他的態度認真,不禁麵紅耳赤,自愧不如。
李淩峰的回答確實出乎了李老二的意料,但他不是李仕仁,他的心智成熟,隻是略微訝異後便朝侄子投去了讚賞的目光。
“峰哥兒所言極是。這也是我今日想教授你二人的第一課,即審題。”
李老二循循善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題之真意才是行文之關鍵,唯有知其意圖才可落筆行文,方能馬到成功。”
喜歡寒門出了個狀元郎請大家收藏:()寒門出了個狀元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