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林正業消化了李淩峰剛才所說的關於排除隱患的話,不由得對著李淩峰拱手佩服道:“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小友之慮遠,吾實不足矣!”
“小子不才,林老板謬讚了。”李淩峰謙虛回了一禮。
林老板真是太喜歡誇人了,把他誇得都不好意思了。
而且林老板的年紀都能做自己的長輩了,還向他行拱手禮,他李淩峰何德何能心安理得的受其這一禮?
李淩峰的謙遜林老板看在眼中。
見到他如此進退得宜,不由得對眼前的小小少年更為滿意了。
對林正業來說,心中早已經把李淩峰當作了自己的“忘年之交”。
高山流水遇知音,實在是人生快事!
李淩峰等著林正業取來了筆墨,將自己方才所提的問題都一一記錄下來後,這才開始今天的重頭戲。
那就是如何解決林正業之前與自己提的“賣多”問題。
他相信,林老板肯定更感興趣。
“小友對此事莫非亦有想法?”林正業疑惑道。
自然,他確實有些點子。
李淩峰點點頭,深吸一口氣,在林老板關切的目光下終於開口:“小子確實有些想法。”
“林老板先前與在下商議,提出了話本生意的兩個大致方向,一個是如何擴大範圍,另一個則是如何擴大銷量,是否?”
林正業點點頭,他確實擬定了這兩個可行的大方向,要想將生意做大,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問題:“的確如此。”
李淩峰笑了笑:“小子因為聽了林老板的打算,心中確實有了些許不成熟的建議,還望林老板指正。”
說完他拱手一禮,複又說道:“林老板之前也說了,不想將話本的銷處局限於富貴官府之家的後宅。”
“林老板想的確實不錯。大夏朝以農為本,夏朝人多為平民百姓,有錢有勢之人實在少數,要想話本普及,自然不能忽視群眾基礎。”
“這……”林正業摸摸頭,好奇道:“何為群眾基礎啊?”
李淩峰勾了勾唇角,憨笑著解釋道:“自然就是‘民意’。”
原來如此。
確實,士農工商,農占八成。
如果將話本生意普及到平頭百姓,那所得的利將是他林正業幾輩子想都不敢想的數目!
但李淩峰說的這些他不是沒有想過。
正是因為想到了,才發愁。
大夏百姓是多,社會地位僅次於入仕之人,可是卻有無法忽視的兩大弊病。
第一是窮。
大夏朝貧富差距太大了,百姓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春耕秋收,還要服徭役,交賦稅,服兵役,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花在消遣娛樂的話本之上。
其次便是目不識丁。
這也是最大的問題。就算稍微富足的平民能看得起話本,可是他們卻不識字啊!
培養一個讀書人成才,從古到今都是一筆大投入,而且回報率跟付出培養不能成正比。
不是所有人讀了書就一定能得到收獲的。
在現代,國家還推行了九年義務教育這種劃時代的民生教育大計,多少人進了學校,可是能讀到大學,讀上好大學的人在龐大基數下,也不過是那麼一小部分。
這還是幾代人努力了許久的結果。
可是現在卻是在大夏。
李淩峰和林正業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讓大夏的百姓在短時間內就能認字吧。
所以,林正業這才毫無辦法。
“小友所說吾已知曉,可實在是沒有辦法解決啊…”
林正業搖頭歎息。
看見林老板無可奈何的樣子,李淩峰輕笑一聲,胸有成竹的正色直言道:“那倒也未必…”
“這…真有辦法?”林正業遲疑。
不是他不相信李小友,而是如果想要不識字的老百姓去買話本看,就像是老母雞屁股上栓麻繩兒,這不是瞎扯“蛋”嘛。
就算是天王老子來了,也不可能讓大夏朝的百姓突然識字啊。
不過心裡不信歸不信。
林正業卻沒有打擊李淩峰的積極性,扯著臉苦哈哈的問道:“小友莫非有什麼好辦法?”
李淩峰看林正業蔫巴巴的臉就像霜打的茄子似的,絲毫沒有他一開始預想的激動,就知道林老板不信他。
沒辦法。
要是真讓老百姓都識文斷字,他李淩峰肯定也做不到。
也難怪林老板不信他的話!
但
誰說他李淩峰要說的是這個了?
李淩峰輕笑著搖了搖頭,對著林老板開口道:“想要大夏朝的人都買得起書看得懂書確實難於登天。”
聽李淩峰這麼說,林正業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心裡也不再抱有希望。
正想開口勸慰李小友此事不必著急,辦法總比困難多時,李淩峰的聲音卻在耳邊“轟隆隆”炸響起來。
“林老板隻是想更多的人能看得上神雕,又何須拘泥於此?”
“人有五官,非用眼才可‘看書’,小子並非強求百姓人人識字,隻不過是打算以‘聽書’的形式賣書罷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淩峰胸有乾坤。
聽書的說法對夏朝來說太過新奇,卻也不難實現。
大夏朝沒有聽書軟件,卻有說書先生啊。
話本生意又在前期,還沒有大範圍的流行起來,林老板大可以提前去找說書的茶館客棧簽訂契約。
文墨居供話本,其他與文墨居簽訂契約說書的人負責將神雕的話本“說出去”。
說書先生可是靠嘴吃飯啊,一張巧嘴能說會道。
不僅能將話本子裡的故事情節說出來,還能將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栩栩如生的呈現出來。
等百姓得了趣,定然會願意花錢去茶樓喝茶,去食肆吃飯,去客棧歇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