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鄉試考試共分三場,每場考三日,三場都需要提前一天進入考場”,也就是今日並不會答卷。
而且,與縣試府試院試不同,鄉試考生入場參加考試期間是不能出號舍的,明文規定“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不許出來,直到考試結束。
也就是說,今天進去後,要三日後才能出來,要不是號舍內為每名考生人均配了炭火,李淩峰都要懷疑自己會凍死在號舍內。
主考官孟憲孟大人站在眾人考生的前麵,拿著名冊點名,他的眼睛掃過院中的眾人,絲毫不意外的看見了許多熟麵孔。
孟大人點了點頭,很好,不錯,少年人很有銳氣,就是不知道接下來的三天是不是依舊如此意氣風發。
要是昨日在南明湖畔吹牛的少年知道,因為自己的大放厥詞而得罪孟大人,導致孟大人如他們的心意連夜改題,會不會感動得在號舍內失聲痛哭。而其他被牽連的學子,會不會因此問候他們親娘就不得而知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孟憲心中正得意,在看見李淩峰和何崇煥時眼睛卻一亮,麵上卻不露聲色。
可惜了這兩位少年也算是不錯的,但那這個人不把學問當回事,不把科考當回事,他實在又氣不過。
隻盼望這二人皆是有真才實學之輩吧,不會被考題難倒,倘若能在此鄉試中脫穎而出,倒是可以結交一番。
李淩峰和何崇煥不知道,在他們點完名進入號舍後,主考官已經將二人的名字記在心中了。
李淩峰跟隨著胥吏來到自己的號舍,鄉試的號舍因為要滿足考生“一場三日”的居住需求,比之前的號舍都要大,除了桌案還有睡覺的地方,牆角還有一個小黑桶,供考生如廁用。
除此之外,因為鄉試要連考三日的緣故,所以並不嚴格要求考生必須坐在座位上,但監考隻嚴不鬆。
等進入號舍後,李淩峰先把自己滿滿一大包的行李放置好,從裡麵取出自己考試專用的氈子鋪好,就坐了上去。
大夏朝鄉試在八月舉行,故而又稱“秋闈”,也稱為“解試”,其在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
鄉試中試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而且,凡中試者均可參加下一輪在京越府城舉行的會試。
大致上來說,鄉試和李淩峰對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認知一般無二,不過李淩峰覺得,鄉試才是科舉考試真正的分水嶺。
如果說縣試府試院試參考的大多是少年學子,那麼鄉試卻大有不同,參考之人橫跨了各個年齡段,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耄耋之年的老者,皆有應試之人。
科舉之路果然艱辛啊。
本場考試要明日早晨才會開考,李淩峰多少有些無聊,吃過午飯後就躺在氈子上考慮蚊香生意的事,他打算等考完試去考察一下市場,如果可行的話就在築城建立專門生產蚊香的基地。
先生產一批投入市場看看效果,現在正值秋天,秋蚊子又毒又多,想必應該不難賣,如果銷量好的話,日後再弄什麼花露水,或者香薰,大戶人家應該會更喜歡。
李淩峰腦子裡想著計劃,不知不覺間就睡著了,晚上吃完飯後,在號舍內無聊得蹲馬步,靠牆倒立玩,直把監考他的胥吏看的眼皮直跳,嘴角抽搐,說實話,這麼會玩的考生,胥吏估計也是第一次見。
……
第二天清晨,隨著“發令鐘”的鐘聲在貢院裡回蕩,鄉試第一場也就此開始。
一眾考生皆收到了胥吏送進號舍內用臘密封好的試卷,鄉試主考《夏考》《夏經》還有策論,大夏經義文撰寫等,每次鄉試所試題目皆有不同。
此次的正主考官孟憲正是朝廷選派的翰林學士,副考官則是丹閣學士,丹閣和內閣有些像,是大夏朝中央政府的組織形式,屬於大夏朝的行政中樞。
鄉試初場考三道《夏考》題,四道《夏經》題,答題形式與往日不變,除了對字數有一定要求外,其他皆根據考生所學而答,個人發揮空間並不是很大。
李淩峰拿著手中的卷子,看著上麵的題型,眼睛不由一亮,苦讀多年還是有成果的,這些題他都在書上見到過,並且曾經嘗試著用多種不同的角度破過題。
作為一個穿越者,擁有過目不忘的學霸能力加成,再加上十多年孜孜不倦的刻苦學習,這場考試,注定不會成為李淩峰的攔路虎,而是將他進一步送往大夏朝堂的一塊墊腳石。
李淩峰腹中有稿心中不慌,在心中將自己所破題時所作的文章一一比對,然後選出了自己最滿意的寫在稿紙之上,字字推敲,幾經潤色後,終於滿意的繼續做下一題。
直到中午時分,腹中傳來一陣饑餓感,他才恍然察覺已經到了中午,答題的時間流逝得太快了。
一個上午,李淩峰才將將答完三道《夏考》題。
他從背囊中取出自己準備好的乾糧將就著吃完後,也不敢喝水,生怕自己想上廁所,弄得號舍裡一股子味,小號憋不住還能上,大號他實在是不想成為第一個被自己的翔臭暈的考生。
雖然木桶上有蓋,但是分子是會運動的,味道完全蓋不住好嗎……
喜歡寒門出了個狀元郎請大家收藏:()寒門出了個狀元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