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八年,國本之爭抵達了第一個高峰。】
【隨著事情越來越大,自歸政後就深居後宮不問世事的李太後也徹底坐不住了。】
畫麵中,皇長子朱常洛畢恭畢敬地站在了李太後的身邊。
皇帝朱翊鈞以及鄭貴妃,則站在了李太後的麵前。
李太後氣憤不已,大聲對著朱翊鈞、鄭貴妃怒罵。
“大明向來是立長為先,就連你皇祖父嘉靖陛下那麼有個性的人,最終不也選擇了立長嗎?”
“你朱翊鈞何德何能,竟然連兩百年的祖宗家法都不要了?”
“皇帝是想要逼反全天下的臣民,想要成為大明的亡國之君嗎?”
“常洛就在這裡,皇帝要是不願意立他當儲君,你就把我們祖孫都殺了,以後大明隨便你怎麼折騰!”
朱翊鈞聽到李太後的這番話,臉色頓時嚇得煞白。
“母後,你怎麼能說這種話?”
“朕絕對沒有另立他人的意思。”
“母後,你相信朕!”
好說歹說,朱翊鈞總算是勸住了李太後。
從李太後宮中離開後,朱翊鈞看了一眼滿臉不甘的鄭貴妃,歎了一口氣。
“愛妃啊,你也看到了,此事的阻力實在是太大了,咱們先緩一緩再說吧。”
【萬曆十八年,朱翊鈞正式下詔。】
依舊還是朝會,朱翊鈞依舊還是沒有出現。
太監張鯨拿著朱翊鈞的旨意,高聲宣讀。
“……朕不喜鼓噪。諸臣的奏疏一概留中,是痛恨一些人離間朕父子。若爾等不再鼓噪,就於後年(萬曆二十年)冊立。否則,等皇長子十五歲(萬曆二十五年)以後再說,欽此!”
皇宮中,鄭貴妃哭成了淚人。
“陛下,您都答應臣妾了,怎麼能反悔呢?”
朱翊鈞趕忙摟住鄭貴妃,溫言安慰。
“愛妃,朕這是緩兵之計。”
“你看著吧,有這兩年的時間,足夠朕收拾那些不聽話的家夥了。”
“朕就不信了,這天下的官員,難道還找不出幾十個支持常洵的了?”
【即便經曆了數年的君臣鬥爭,朱翊鈞依舊自信滿滿。】
【他依舊覺得,自己的帝王權術足以壓下所有的反對聲音,讓三皇子朱常洵成為皇帝。】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朱翊鈞開始有意識地分化文官集團,逐漸讓文官集團形成了好幾個不同的黨派。】
【齊黨、浙黨、楚黨等以地域為標誌的黨派,開始出現在大明政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