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又搞出了一個通判,作為知州的副職,為皇帝督察知州。
重要文件必須由通判副署,知州單獨署名視為無效。
到這裡就完了?
也沒有!
趙匡胤更進一步,還要把錢糧給掌控住。
錢糧就是後勤,沒有足夠的後勤,誰也彆想割據一方。
趙匡胤規定地方錢糧大部輸送中央,在地方設轉運使,負責此事。
此外,大宋的將軍還不能在一支軍隊長久任職,任職幾年就必須調走,必須要形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
到了這裡,朝廷頂層有副宰相、副樞密使、兵部、馬步軍都指揮、殿前都指揮這麼多的官職,分掉了指揮權、部署權、訓練權、任命權。
地方上有知州拿掉了行政權,通判對知州進行二次監督。
再有轉運司使拿掉了後勤,禁軍拿掉了精銳兵源。
原本完全屬於節度使的軍事、行政兩大權力,直接被趙匡胤這一番操作切割得七零八落,分彆落在十幾個從中央到地方的不同部門上。
任何一個部門,都有另外一個部門進行製衡。
任何一個官職,都有另外一個副職進行監督。
任憑武人再怎麼牛皮哄哄,誰又能從十幾個部門裡分彆把這些零碎不堪、相互製衡的權力拿回來並進行整合呢?
這難度甚至比滅掉大宋重建一個新王朝還要更高!
趙匡胤仔細地說明了一通,不無自得地感慨道:
“除非大宋滅亡,不然朕的這套製度,會讓所有的武人永遠不得翻身。”
切割出來的大部分關鍵職位,都屬於文官士大夫所有。
這就是為何大宋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了。
趙德芳若有所思,過了好一會才道:
“父皇,兒臣記得金幕說過,凡事都有兩麵性,有好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壞的地方。”
“您這套製度的弊端在哪呢?”
趙匡胤聞言,表情頓時有些僵硬,瞪了趙德芳一眼。
這個臭小子,真是不上道!
你想挑毛病,最起碼你也得先拍一拍朕的馬屁,讓朕舒坦一點啊。
不過趙德芳在趙匡胤心中的地位確實是非常穩固的,所以他也隻不過是在心中隨便的吐槽了一下,隨後就開口解答了趙德芳的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