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在隆興和議達成之後,趙昚並沒有放棄北伐的企圖。
他覺得張浚的確是不中用了,可自己還有吳璘和虞允文啊。
吳璘常年在巴蜀,忠誠度是個疑問。
但虞允文可是久在朝中,而且又曾經立下過大功,是趙昚心目之中最佳的北伐人選。
按照趙昚的計劃,是打算在幾年的厲兵秣馬後,以虞允文從淮南方麵出擊,再以吳璘從巴蜀方麵配合,兩路直撲汴京,再會師北上燕雲。
計劃得很好,隻不過出了一點小意外。
隆興和議達成四年後,虞允文死了。
又過幾年,吳璘也死了。
這下子,趙昚徹底麻了。
沒有了虞允文和吳璘,再派誰去北伐?
這要是再輸了,那趙昚可就非常之尷尬了。
趙昚心心念念的北伐,就此無疾而終。
後人對此也有過一番評論:
“高廟艱難三十年,欲靜而不得靜。”
“孝廟積累二十七年,欲動而不得動。”
許多人都覺得,讓趙昚和趙構這對父子互換一下身份,宋朝的曆史就會引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但也有很多人覺得,這對父子的能力也就那樣,換了也沒什麼改變,甚至可能趙昚直接讓南宋滅亡了。
總之,在隆興和議之後,趙構心心念念了大半輩子的和平,又再度降臨了。
在退位之後的二十五年太上皇生涯裡,趙構可以說是非常幸福。
一方麵,他的確是徹底放手了朝政,全權交給了趙昚去處理。
隻有當趙昚提起北伐的時候,趙構才會主動插手,各種勸說和阻止。
其他時間,趙構都在他的德壽宮中,頤養天年。
德壽宮,時稱“北宮”,正殿為德壽殿。
在宮門和正殿門口處,懸掛著兩塊皇帝趙昚的禦書牌匾,落款處是“臣昚恭筆”。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德壽宮,是在秦檜府邸的舊址上建造起來的。
走進德壽宮之中,就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堪稱小湖的池塘。
這個池塘是趙構讓人特地從西湖挖了一條溝,引西湖水注入,名為“大龍池”。
在大龍池的旁邊,趙構又讓人搜集江南乃至全國各地奇石,堆疊在一起弄成一座非常壯觀的假山,名為“萬歲山”。
這個大龍池和萬歲山,分彆是仿造西湖冷泉和飛來峰所建。
在大龍池和萬歲山旁邊,又建有各種樓宇。
周必大曾經在趙構某年生日的時候進獻詩句一首,曰: